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0年5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全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至今已经过去一周年。根据主管部门统计,北京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已经达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但是,部分社区还需要专人“二次分拣”来完成分类,市民对垃圾清运不及时等情况的反映仍然不少。社区和各级主管部门继续探索精细化管理,陆续化解这些难题。

从家门口到中转站 可回收物处理更便利

上午十点,北京西城区华龙美钰小区,66岁的代先生打开房门,把纸箱、泡沫塑料等可回收垃圾递给预约上门的工作人员现场称重计费。

这些攒了一个多月的废品卖了16元。代先生说,现在上门收废品比较方便,可回收垃圾在家里或者楼道停留的时间短了。代先生说:“以前有时候攒三四个月,一大堆,然后摞起来,自己拉出去再卖。现在就方便多了。”

北京西城区一处可回收物中转站,处理设备旁边堆放着经过压缩的塑料瓶和易拉罐(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按照新的流程,代先生家的这些废品会被集中送往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可回收物中转站。这里主要处理价值不高,社会回收积极性不强的纸箱、塑料瓶、易拉罐、泡沫塑料等,通过专业设备把它们分类集中,挤压成规整的长方体,方便运输。工作人员郑峰介绍,以往体积大、重量轻的泡沫塑料,通过冷压的方式缩小几十倍,避免焚烧或者热熔产生的污染。“冷压属于环保的,热熔属于不环保的。经过我们的机器压缩,压缩的比例是1:70。”

工作人员撕除泡沫包装箱上的胶带,准备投入冷压机处理(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这处回收物中转站在北京二环内,占地3500平方米,服务周边8个街道办事处,每天最多可以处理各类回收物一百多吨。而在它的上游,各个社区建设垃圾分类驿站的用地问题也需要解决。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三级调研员吴润江介绍:“针对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选址难和用地的问题,北京市城管委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自委一起会商,指导街道、社区和物业产权单位来解决。”

分类见成效 奖惩分明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表示,一年来,垃圾分类的效果超出预期。今年4月,全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3878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11.6倍,可回收物分出量4382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46.1%,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分出来的多了,剩余的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随之减少,2021年前4个月与2019年相比,每天减量7100余吨,下降25.6%。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减量效果相当于少建了两座日处理量在3000吨级的阿苏卫焚烧厂,这样仅拆迁土建等一次性的投资就节省了200多亿元。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从源头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本账都实现了‘正’丰收。”

根据执法部门统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违法违规问题比一年前减少八成。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91.93万家次,发现问题2.03万家次,整体问题率从去年5月份的15.4%下降到目前的2.21%,下降了大概八成。立案查处了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4.13万起。对个人的处罚,坚持做好劝阻、警告、罚款三步走。截至目前,依据新条例对个人共警告6514起,罚款2016起。查处了群众反应强烈、影响恶劣的混装混运违法行为250余起,有力遏制了这种违法行为的上升势头。”

全国各地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都是奖励与惩罚并行。北京和安徽合肥等地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晓波透露,正在与物业公司研究通过积分兑换免除一部分物业费的可行性;海南海口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评价标准及奖励细则;广东深圳去年年底公布第一批垃圾分类奖励名单,奖金总额达到4835万元。

部分小区仍需“二次分拣”完成分类

北京东城区一个小区的垃圾桶前,袁先生(化名)正在把投进“其它垃圾”里的塑料袋拆开,分出其中的果皮、剩菜等,倒进“厨余垃圾”的桶里。他的保安制服外面套着“垃圾分类志愿者”的绿色马甲,这是他额外的一部分工作。

袁先生:我本来是搞物业管理的,没办法,开始搞这个。

记者:一桶里差不多得分多少厨余(垃圾)出来?

袁先生:不一定,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袁先生介绍,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一个因素是:部分居民舍不得多用塑料袋。

袁先生:好多不愿意买袋子,倒了的袋子还拿回去用。

记者:如果分开他就要多用袋子,是吧?不愿意浪费袋子。

袁先生:是。

北京市的主管部门证实,类似的需要“二次分拣”的情况,是垃圾分类工作中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区域间、小区间还不平衡,差异比较大,‘二次分拣’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分类设施规范性还不够,分类驿站、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暂存点建设和管理水平还需提高。源头减量还有较大潜力,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外卖餐盒、商品包装等方面仍需加大减量力度。市民在垃圾清运不及时、桶站日常维护不到位、大件及装修垃圾乱堆放等方面的诉求量仍然不少。”

精细化管理破解垃圾分类障碍

厨余垃圾需要破袋投放,但这个过程面临两大障碍:徒手掀开厨余垃圾桶的盖子,不够卫生;一只手扶着桶盖,另一只手也很难独自完成开袋、投放,再把袋子扔进“其它垃圾”桶的一系列动作。在北京朝阳区大屯街道,垃圾桶盖的把手上系了绳子,搭上滑轮,另一端连着带挂钩的拉环,方便开盖和固定桶盖,解放双手完成破袋投放,旁边还有招贴画,扫码就能查询垃圾分类标准。大屯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尹荃蕾介绍:“我们这是‘三便利’――便利拉手、便利挂钩、便利查询。从居民的需求角度出发,设计这些小的细节。”

北京朝阳区大屯街道,垃圾桶盖可以通过拉绳另一端的把手开启,并用把手上的挂钩固定在开启位置,方便双手操作破袋投放厨余垃圾(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类似的拉手和挂钩,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不少社区中逐渐流传、普及。而不同类型的社区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中各种难点,也有各自的解决办法。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有近十年来新建的商品房,也有上个世纪留下来的平房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晓波介绍:“平房区本来就很狭窄,设立垃圾站非常不容易。老旧小区、平房区没地方,怎么办?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采取好多形式,比如集装箱式的驿站,它可以来回移动。”

而在附近的万博苑小区,原本每层楼有专门的垃圾间,垃圾分类之后桶多了放不下,但要让习惯了在楼里扔垃圾的居民改变习惯把垃圾拎下楼分类投放,也不容易。张晓波说:“我们就召集了52个居民代表来开座谈会,在表决过程中同意下楼的2人,不同意下楼的50人。最后这俩人一看大家都不同意,他们也不同意了,非常难。”

街道和居委会结合去年的防疫形势,最终说服了居民。张晓波介绍:“垃圾间是细菌、蟑螂等的滋生地,又有味道,卫生也不好,而且现在疫情的病毒也传染。通过宣传以后老百姓认可了,96个垃圾间,最后都关了门,下楼了。但是下了楼以后,垃圾站可就难了。866户,你想多少人得倒垃圾?垃圾点换了很多地方,你放这儿,老百姓说离他们家窗户近,放那边,又影响什么……我们就反复地挪了很多地方,想了很多办法。前前后后两三个月,选来选去最后选了让居民都同意、能够接受的这么一个点。”

北京宾馆试点有偿提供一次性牙刷

除了居民区,一些特殊的行业、场所也在探索推进垃圾分类的措施。北京的宾馆去年5月1日开始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牙刷、剃须刀、梳子等“六小件”。今年又有两家星级宾馆开始试点“有偿提供”,下一步还将扩大试点宾馆范围,增加“价格杠杆”的作用。北京友谊医院实现垃圾分类的信息化,副院长李昕介绍:“我们能做到不同类型的垃圾袋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袋子上都有一个信息条码,从哪儿产生的,什么时间产生的,里边的东西是合格还是不合格,都在信息系统上可以查到。”

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探索中推进。上海市今年3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本市生活垃圾清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出至2021年9月底,建成与分类清运相适应的污水收集处理配套设施,解决生活垃圾残液违规排放和作业车辆冲洗水污染环境问题。

《河北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垃圾分类”命名的省级法规。省会石家庄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从5月1日开始施行,是对省级管理条例的落实和细化。根据计划安排,到2021年底,石家庄力争主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断桥铝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