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年(明代弘治十七年),随同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习俗——吸闻鼻烟。他们将其带回欧洲,很快流行一时。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竞相吸闻鼻烟,把此举当成一种时髦。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烘烤、去茎、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时以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鼻烟传入中国是在明代隆庆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清朝赵之谦《勇庐闲诘》中提及,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进行传教活动,后进贡给皇帝。

鼻烟刚传入中国时称其“士拿乎”、“士那富”、“西腊”、“布露辉卢”、“科伦士拿乎”等(均为外来语译音)。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在此基础上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一种容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始于明朝,盛于清代,乾隆朝时鼻烟壶艺术达到极盛,成了显示身份的东西。其中越是珍贵材料制成的烟壶,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十八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方商人、罗马教皇的使节、各国的使节和传教士、官员们逐渐流传到国外。当年沙皇俄国钦差大臣到中国朝拜康熙皇帝,献上了彼得大帝送给清皇宫的一大批珍贵礼物,而康熙皇帝回赠的礼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厂制作的鼻烟壶。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曾作为国与国交流的最珍贵礼品又流传到海外,名闻遐迩。

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其中鼻烟壶以其精巧卓绝的制作技术,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

清康熙 青花柳树牧马图鼻烟壶

清乾隆 青花描金开光粉彩人物花卉纹委角鼻烟壶

清道光 青花缠枝花卉纹鼻烟壶

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鼻烟壶

瓷质鼻烟壶是清代陶瓷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彩作品,由宫廷至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当重要角色。康熙朝烟壶首烧青花品种,当时的郎窑青花、釉里红及红釉品色彩鲜亮,当为上品。雍正时增烧浆胎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矾红彩、珐琅彩、天蓝等,色彩淡雅、温润如玉,工艺日趋精妙。至乾隆时品种大增,最出色的是珐琅彩,采用西方油画工艺,色彩清新艳丽,立体感很强。

清乾隆 粉彩雕瓷博古图鼻烟壶

粉彩雕瓷博古图鼻烟壶是清乾隆年间文物,清宫旧藏。通高8cm,腹径4.3cm。烟壶呈扁形,瓷盖,下连竹勺。壶通体刻回纹地,上雕炉、瓶、灵芝、茶壶、围棋、鼎等纹饰,俗称“博古图”,施红、绿、紫、蓝、黑等色。足底双框方栏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瓷器雕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至乾隆时期瓷雕技艺更为精进。此壶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不失为乾隆朝瓷质鼻烟壶中的上乘之作。

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时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常用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的宅第装饰。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六百度至九百度温度烘烤而成。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沿传至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

清乾隆 粉彩瓜棱瓷鼻烟壶

粉彩瓜棱瓷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6cm,腹径3.1cm。清宫旧藏。

烟壶呈瓜棱形,细颈,铜镀金錾花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绘蓝彩回纹,颈、肩相接处饰串珠纹一周,下绘变形莲瓣纹。

肩、腹部呈六瓣瓜棱状。瓜棱上轧粉彩折枝花卉,色彩淡雅,花纹精细。瓜棱间隙处为珊瑚红地,上下以金彩点缀,衬托出烟壶的富丽华贵。足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錾花是一项古老工艺,它是使用一整套具有各种基本图形的錾子,通过锤击錾子,使金属表面呈现凹凸花纹图案的一项工艺。

清乾隆 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

清乾隆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清乾隆年间文物,清宫旧藏。通高6.5cm,腹径4.6cm。烟壶呈扁圆体,细颈配铜镀金圆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饰勾金回纹一周,肩两侧对称兽面衔环耳装饰。通体饰珐琅彩轧道西蕃莲花,正面为圆形开光,内绘婴戏图,儿童神形描绘生动自然,画工精细。

椭圆形足,足墙一周以金彩绘鼓钉十二个。足底红彩篆书“乾隆年制”横行四字款。

此壶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图案纹样清晰,整个画面使用了红、粉、绿、黄、金等色,色彩丰富,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尤其是粉彩、珐琅彩并用,使烟壶愈显珍贵。

瓷器的开光是一种纹饰的装饰形式。即在一种有纹饰的瓷器画面上留出一块有形状的空白,在空白里另外画出与周围纹饰截然不同的纹饰。简单的理解就是“开窗”,从“窗口”看到另一种纹饰。

清乾隆 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

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清乾隆时期文物,清宫旧藏。通高6.2cm,腹径2.6cm。

鼻烟壶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铜镀金錾花圆盖。短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腹部绘菊花鹌鹑图,生动自然。

此烟壶上之图案寓意“长治久安”。画面布局疏朗,色彩雅丽,运用蓝、红、黄、绿、赭诸色绘制而成,采用先勾勒轮廓再填色的方法。颜色深浅不一,有立体效果。

足底有红色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篆体,为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清乾隆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清乾隆,清宫旧藏。通高5.8cm,腹径4cm。

烟壶细颈,扁圆体,圈足。铜镀金錾花盖,下连象牙匙。壶体边侧用多种色彩绘锦地花纹。颈部红地上绘蓝色回纹。腹部两面饰圆形开光,白色釉地,一面开光内以粉彩绘梅花图;

另一面以墨彩书乾隆御制诗:“春雨胭脂洗嫩华,几枝浓叠赤城霞。双鸾恒在云深处,不遣飞琼到阮家。”左下方有墨书“御制”两字和红彩篆书“乾”、“隆”两方印章。

乾隆款 粉彩黄地八吉祥纹鼻烟壶

八吉祥纹是瓷器佛教纹样,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寿的图样。

清乾隆 粉彩松石釉鼻烟壶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发色与绿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种釉在清朝雍正时创烧成功,乾隆时期流行。

清嘉庆 粉彩虞美人图鼻烟壶

粉彩虞美人图鼻烟壶是清嘉庆时期的文物,扁瓶形,直口,海棠花式腹,椭圆形圈足,瓷质珊瑚红釉盖连象牙匙。

壶体两面金彩海棠式开光,内绘相同的洞石、虞美人花卉,两侧饰绿地粉彩折枝花纹。白底署红彩“嘉庆年制”篆书款。

此壶色彩柔和,构图优美,笔触细腻,是嘉庆年间官窑生产的瓷器类鼻烟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清嘉庆 粉彩鼻烟壶十只一套

清 嘉庆款粉彩镂雕九狮戏球图鼻烟壶

清道光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为清道光时期文物,高5.8cm,口径1.8cm,足横2.8cm,足纵1.7cm。

鼻烟壶小口、椭圆形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两只螃蟹和芦苇、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矾红彩篆体“道光年制”四字横排款。

乍看这件鼻烟壶上的图案,似为常见的池塘小景,其实它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二甲传胪,亦称黄甲传胪。我国古代科举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黄纸书写,故曰黄甲。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明代科举称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为“传胪”,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另外,“胪”的本意为陈述、陈列,我国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故“传胪”亦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亲御太和殿,传胪官宣布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若再加以引申,“传胪”泛指科举及第。

由于螃蟹有坚硬之甲壳,而且《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芦苇之“芦”谐“胪”音,因此,古人常画两只螃蟹配以芦苇,寓意“二甲传胪”或“黄甲传胪”,藉此祝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

清道光 粉彩鱼藻纹鼻烟壶

清道光 粉彩蝈蝈纹鼻烟壶

清道光 红绿彩蝈蝈纹鼻烟壶

红绿彩瓷器是十分重要的釉上彩装饰技法。红绿彩,即单纯红彩、单纯绿彩、青花红彩、黄釉红彩、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等。其中红彩所用的彩料主要是矾红和金红。矾红彩始见于宋代,又名为“铁红”、“红彩”、“虹彩”。矾红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低温红釉,色泽是犹如橙子一般的红色。矾红彩常常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

清道光 白地矾红彩人物图鼻烟壶

清道光 白地矾红彩十八鹤图鼻烟壶

清康熙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通高6cm,腹宽4.5cm,清宫旧藏。

壶圆口,扁腹,椭圆形圈足。铜鎏金錾花盖下连象牙匙。烟壶腹部两面圆形开光,内绘写生梅花图,梅花或竞相绽放,或含苞欲放,枝杈苍劲有力。

开光外彩绘团花纹,足内白釉,书蓝色“康熙御制”楷书款。

此烟壶小巧秀美,画面清晰舒朗,色彩柔和淡雅,珐琅釉细腻光滑,是一件具有典型康熙朝风格的鼻烟壶。清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于康熙年间始做鼻烟壶,惜流传至今的作品凤毛麟角,故宫仅收藏两件,此为其一,弥足珍贵。

画珐琅又称“洋瓷”。据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画珐琅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的说,就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故又称“珐琅画”。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十五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8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清乾隆 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

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6cm,口径1.5cm。鼻烟壶作扁壶形,附铜鎏金錾花盖,内连象牙勺。壶体两面均以卷叶纹开光。一面绘一西洋女子立于树下栏杆处,两只红色蝙蝠于眼前飞舞,寓有“福在眼前”,用西洋景致和人物表现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可谓别有新意。

另一面亦绘一西洋女子坐于树下栏杆前,凝神远望,若有所思。开光外作黄地卷草及如意垂云纹等。椭圆形圈足内施白釉,中心署蓝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清乾隆 画珐琅猫蝶图烟壶

画珐琅猫蝶图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6cm,口径1.7cm,足径2.1×1.4cm。

鼻烟壶铜盖鎏金錾花,附象牙匙。直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圈足。腹壁描绘一只白猫在花丛中捕捉蝴蝶的场景,猫的神态生动,毫毛毕现。

猫蝶与“耄耋”谐音,耄耋乃高寿之意。《聊斋志异·钟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祝福长寿乃明中后期以来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外底有“乾隆年制”蓝色珐琅四字楷书款。

清乾隆 乾隆款画珐琅仕女婴戏图鼻烟壶

清乾隆 画珐琅花鸟图鼻烟壶

清乾隆 画珐琅仕女婴戏图鼻烟壶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葫芦式鼻烟壶为乾隆时期文物,通高6.4cm,最大腹径3.2cm。烟壶呈葫芦形,圆足,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

白色玻璃胎上绘珐琅纹饰,通体彩绘枝繁叶茂的葫芦花纹,绿叶,白花,黄色葫芦,五只红色的蝙蝠飞舞其间,组成“葫芦万代”吉祥图案。壶底署蓝色“乾隆年制”楷书款。

该烟壶小巧秀美,图案寓意吉祥,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合制的产品。

玻璃胎画珐琅是雍正、乾隆两朝所特有的一种的新工艺,也是宫廷玻璃烟壶中最为珍贵的品种。它是将玻璃工艺与珐琅工艺相结合而成的产物,多以涅白玻璃为胎,先将玻璃烧成某种器形,再利用彩色珐琅颜料在胎体上作画,之后再烧制为成品。因为玻璃胎画珐琅是二次烧成,所以烧造成功率非常低。温度高了,玻璃胎极易变形,而温度低了,珐琅彩料的颜色还原不出来。因此,清代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生产量很少且极为名贵。自嘉庆朝以后,清宫玻璃厂鼻烟壶的生产只以完成年节进贡活计为主要任务,艺术上并无特色与创新。宣统后,宫廷玻璃厂解散,“官料”的宫廷玻璃鼻烟壶自此消失,但民间玻璃厂却依然在延续着此种工艺。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雉鸡牡丹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雏鸡牡丹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5.8cm,腹径3.9cm。撇口,圈足微外撇,有铜镀金壶盖。外底中心书蓝釉“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鼻烟壶颈与足分别饰花草、如意云头纹各一周。以涅白玻璃为胎,胎质细腻似珍珠,釉料沉着有光泽,通体饰画珐琅花纹,构图优雅极具风采。

一面为雉鸡牡丹,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画雉鸡,外形勾勒精细入微、饱满流畅,尾部用笔轻松,有飘逸之感;按构造着色,雉鸡的形象栩栩如生。其身处红色牡丹围绕的白色石台上,与右下角小雉鸡相互呼应,构图严谨,运笔流畅,具有趣味性,寓意“吉祥富贵”。

另外一面绘白鹇玉兰,画面中的玉兰树形优美,花瓣展向四方,花叶舒展而饱满。

该白鹇立于画面中央侧身俯视,“神貌清闲”,体色洁白,翎毛华丽,厚密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长尾密布以黑纹,在绘有白玉兰的冷色画面中更显清冷。其脸部裸露部分和脚均为赤红色,冷暖搭配,增强视觉冲击力。这种寓情于物的装饰手法在清代瓷器上盛行,并延伸至赏玩器物。

白鹇自古便是名贵的观赏鸟,且为清廉正直、处事从容不迫的象征,配以优雅而款款大方的白玉兰,使该鼻烟壶集赏玩性和实用性一体,同时也突出乾隆时期鼻烟壶成为身份象征的特点。该鼻烟壶做工考究,精美绝伦,色彩鲜艳,整体寓意“玉堂富贵”,具有吉祥色彩。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暗八仙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暗八仙鼻烟壶是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6.2cm,腹宽3cm。烟壶为灯笼式,圆底,铜镀金錾花盖。

通体红色透明玻璃上绘珐琅彩纹饰,上半部绘璎珞纹,下半部绘海水浪花托着暗八仙纹。

暗八仙即神话传说中八仙手中的宝物,寓“八仙过海”之意。暗八仙纹作为吉祥纹饰从明代起在陶瓷装饰中逐渐增多,到清代成为流行图案之一。

壶底描金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鼻烟壶在故宫藏品中唯此一件,鼻烟壶整体构图饱满,绘画精细,线条生动流畅,层次性强;在红色透明玻璃描绘珐琅彩纹饰,璎珞纹、暗八仙纹与海浪纹相结合,反映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长的艺术生命力。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西洋仕女图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西洋仕女图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4.6cm,腹宽3.5cm。

此鼻烟壶白玻璃胎上绘珐琅彩,呈八棱形,腹部两面均以西洋女子半身肖像构图,形象丰满,容貌俊俏。一面画中少女侧身俯视,目光专注作沉思神态,金黄色头发间点缀的些许花朵与肩上所挎篮子里采摘而来的花朵相映成趣,壮硕的身体散发出青春活力。

另一面画中女子抬头仰视,精致的妆容、浓密的卷发、微微轻启的双唇,不免流露出女子的风情万种。两幅画面色彩和谐,细腻的笔触起着塑造形体结构和传达情绪的作用,使人物面部表情和服饰立体生动,为宫廷画家模仿西洋画法的作品。两侧面绘有彩色折枝花,珊瑚盖连带铜金匙,用色典雅庄重,鼻烟壶整体富丽华贵,彰显皇家气韵十足。东方画珐琅技艺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精致小巧的鼻烟壶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底部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阴刻是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方法,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仕女图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仕女图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7cm,腹径2.6cm,清宫旧藏。 烟壶扁方瓶式,椭圆圈足。豆绿色玻璃盖,下连象牙匙。颈部饰焦叶纹,肩部饰黄色蔓草纹。

器身四面作拱形开光,正背两面绘仕女提篮图,侧面饰胭脂色欧式建筑风景图。器底蓝色珐琅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鼻烟壶色彩淡雅,在方寸之间准确地描绘出仕女的形象和西洋建筑的风貌,体现了宫廷画家扎实的艺术功底。

?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芙蓉花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芙蓉花鼻烟壶是清乾隆时期的文物。通高5.4cm,腹宽4cm。烟壶扁圆体,椭圆形圈足,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涅白玻璃胎上施金地珐琅。腹部两面饰菊瓣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粉红色芙蓉花,另一面绘白色梅花配红色茶花。两侧面绘缠枝莲花。壶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款。

以金地衬托图案的鼻烟壶突出了富丽堂皇的皇家特点。故宫藏品中装饰手法与此相同的烟壶仅有三件,颇为珍贵。此烟壶为宫廷造办处玻璃厂制胎,珐琅厂烧制花纹。

乾隆款 金色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图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图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4.9cm,口径1.5cm。此鼻烟壶以涅白玻璃为胎,器型为溜肩扁瓶状,附铜镀金盖。

胎外施以金彩为地,双面开光,以珐琅彩画传统花鸟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画幅左侧为折干柳树,枝叶下垂,叶下飞着一只蝴蝶,树枝上落着一只飞鸟,俯视前下方,作张口鸣叫状。

树干、树枝用赭石色双勾表现了树干的阴阳和苍老。柳树叶用小写意画法,鸣鸟也以小写意画出,墨勾形、白色染下腹,翅上羽毛以蓝色点化,鸟的造型很好,结构准确,姿态生动,动势及鸣叫状极传神。

口沿及底边露白色玻璃胎不施彩,底部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壶中开光部分是用中国画工笔画法和小写意画法兼有的手法完成。在云型边框围合的画面中下方布置了一组折枝花,显要位置是一株淡红芍药,衬托另一株淡黄芍药,花朵有主有次,枝叶疏密有致,花用勾线加渲染法画出,花叶用墨线勾形,再以石绿和粉绿罩染而就,叶之阴阳向背得以表现。

画底均平填金色,中间调子的淡金色正好衬托了花鸟前景。被人称为“洋彩”的画珐琅,本来色泽浓烈,这件烟壶开光显示的确是淡雅的情调,只是周围纹饰部分的金与蓝对比出现了色彩高调,整体色彩很有节奏感。

此鼻烟壶为宫廷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联合制造,图以金地作衬,金彩交辉,显示着华贵的皇家气派。

清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3.9cm,腹宽4.7cm。烟壶呈南瓜形,共八棱,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无色透明玻璃上绘珐琅折枝花,每棱上绘一朵,有菊花、牵牛花、莲花、桂花、梅花等。该烟壶内保留黄签一张,上书“嘉庆五年三月初一日收玻璃鼻烟壶一个”。该烟壶内保留的黄纸签为当年宫中点收物品时的墨迹,弥足珍贵。

清 玻璃胎画珐琅桃实鼻烟壶

玻璃胎画珐琅桃实鼻烟壶,通高5.3cm ,腹宽3.9cm。烟壶扁圆体,碧玺制壶盖,白色玻璃胎。腹部黄色珐琅地上绘通景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头盛开着娇艳的粉红色桃花,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弯了枝条。该鼻烟壶以黄色珐琅为底色,衬托主题花纹。

清 料石荷花形鼻烟壶

料器鼻烟壶,即我国以前对玻璃的称谓。料器鼻烟壶有其独特好处,除不漏气、不受湿外,还能看到所盛鼻烟的份量、成色,因此很受欢迎。料器鼻烟壶不以质地取胜,而以做工见长。其质虽为玻璃,却能模仿各色名质,且惟妙惟肖,生动无比,比如金星料、花料、雄黄料及各种仿宝石料等。

清 黄色玻璃瓶式鼻烟壶

明朝末年,英、法、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船来到中国的广州、宁波、漳州、泉州等口岸,西方的玻璃器便也随之传入我国。同时西方传教士们把他们各自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玻制造技术也带到了中国。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从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器。玻璃厂在长达两百多年中制造了大量中国古代玻璃器皿。西方传教士汪执中、纪文等人都曾参与并指导内廷的玻璃生产。

清 彩色玻璃鼻烟壶

乾隆非常喜爱和重视西方的科技知识,一些身怀绝技的传教士被纳入到清廷,使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充分的发挥。这样,西方玻璃技术就极大地推动了清朝玻璃业的发展。此时的玻璃品种更是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有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磨花玻璃、搅胎玻璃、珐琅彩玻璃、缠丝玻璃、刻花玻璃等等,仅玻璃颜色即达三十种以上,制造工艺则有吹、拉、雕琢等多种技法。

清乾隆 搅胎捺金星玻璃葫芦式烟壶

搅胎捺金星玻璃葫芦式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5.3cm,最大腹径4.2cm。

这件鼻烟壶以紫色玻璃为胎,器身被吹制成葫芦形,上小下大,底部内收,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器物表面缠绕有细微的蓝、黄、绿色条纹,并且还点缀有零星的片状金星料斑点,整件器物精妙异常。

这件鼻烟壶由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技巧要求非常高,它需要在将玻璃吹制成型的同时,运用搅丝的技法,不断的把蓝、黄、绿色玻璃料丝不规则地缠绕在器物表面之上,这样,鼻烟壶烧好之后便会自然地呈现出缠丝玛瑙所具有的特殊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在玻璃胎中捺入片状的金星料,使之呈现出星光闪烁的效果,增强表现力。由于鼻烟壶体积很小,因此其制作难度也就会更大。

该烟壶是搅胎洒金星玻璃器中最为华美者之一。

金星玻璃,又称“温都里那石”,是乾隆朝首创并只有乾隆一朝才有的玻璃品种,因在黄褐色玻璃体内蕴涵着细密而金光闪闪的结晶颗粒而得名。其制造方法与其它玻璃工艺不同,是先在坩埚内烧制成块料,然后运用琢玉的方法碾琢成器。

乾隆六年(1741年)在西方传教士纪文、汤执中二人的参与、指导下,造办处玻璃厂正式烧制成功了金星玻璃。金星玻璃是清代玻璃中比较珍贵、制作数量稀少的品种。《清档》中屡有对破碎金星玻璃器酌加处理,而不是轻易扔掉的记载,如:乾隆六年,玉作。四月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破金星玻璃福寿三多水丞一件,随绿牙座。传旨:将破处改做收拾,其小石榴酌量做鼻烟壶,绿牙座亦收拾。钦此。

清宣统 豆绿色玻璃光素瓶式鼻烟壶

清乾隆 蓝套豇豆红玻璃袱系纹鼻烟壶

蓝套豇豆红玻璃袱系纹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4.6cm,腹宽2.3cm。

烟壶罐形,铜烧蓝盖连象牙匙,蓝色套豇豆红玻璃。腹部饰袱系纹,正中饰打成蝴蝶结,两侧兽首衔环。

底部阴刻“乾隆年制”双行楷书款。此烟壶带有原丝织品包装套,颇为珍贵。

套色工艺是清代玻璃鼻烟壶独创的品种。“套色玻璃鼻烟壶”是指用两色或两色以上的玻璃制作器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满套,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再用琢玉的方法在外套的玻璃上雕琢花纹;另一种是将所需各色玻璃棒烧熔,直接在器表黏贴花纹。

据文献记载,虽从康熙朝就有“套玻璃”鼻烟壶的记载,但遗憾的是最早的实物只能看到乾隆时期,康熙跟雍正时期的“套玻璃”鼻烟壶均不见。乾隆朝的套玻璃鼻烟壶,没有大尺寸的,高度基本都在四五厘米左右,很精致。清代的官造套玻璃鼻烟壶,大部分都是椭圆形的足,多是实心的、平面的实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刻款。而且玻璃器的款识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的字迹非常潦草,大部分是阴刻楷书款,只有少数是料款(仅在画珐琅玻璃上),更少数的是篆书款。篆书款应该是在玉作刻的,其他款则是在玻璃厂刻。官造套玻璃鼻烟壶的基本规律是“单色套单色”,如白套红、白套蓝、白套绿、红套蓝、红套黄等等。套多种颜色的品种,基本上是民间玻璃厂制造的烟壶,但也不排除极少数套多色也是官造。

清乾隆 白套红色玻璃仙阁图鼻烟壶

白套红色玻璃仙阁图鼻烟壶是清乾隆时期的文物。通高5.8cm,腹宽4cm。烟壶扁圆形,平底,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通体白套红色玻璃,腹部饰通景图,水中浪花托着仙阁一座,周围有蝙蝠及卐(万)字,一只仙鹤衔着书卷飞至,展现出一幅“海屋添筹”图。

“海屋添筹”的典故,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二:“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传说在蓬莱仙岛上有三位仙人互相比长寿,其中一位仙人说为了记住自己的年龄,每次当他看到沧海变为桑田,就会往瓶子里添一根树枝做的筹码,用来记录年龄。到现在别说筹码,就连用来堆放筹码的屋子都已经有十间了。

后来由这个典故又洐生出另外一个版本:“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每人寿数,用筹插在瓶中,如令仙鹤衔一筹入瓶中,可增添百年寿命。”

这就是海屋添筹的传说典故,并最终被引申为老人年龄高得无法计算。同时,由于“筹”字拆开后为“竹寿”二字,其谐音同“祝寿”,所以海屋添筹经常被用于祝寿之辞。

该烟壶为宫廷造办处玻璃厂所造。此烟壶的题材在乾隆时期比较少见。

壶底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 白套蓝玻璃竹鹊图鼻烟壶

白套蓝玻璃竹鹊图鼻烟壶是清乾隆时期的鼻烟壶,通高5.6cm,腹宽3.6cm。烟壶作扁瓶状,以涅白色玻璃为胎。

肩部饰蓝色兽面衔圆环,腹部两面作圆形开光,内嵌染牙制成的竹鹊图案,并罩无色透明玻璃。壶底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

该烟壶将套玻璃与镶嵌两种技艺合于一器之上,装饰技艺独特。

清中期 白套红玻璃三阳开泰烟壶

白套红玻璃三阳开泰烟壶为清中期文物,通高6cm,腹宽4.8cm。

此烟壶扁圆体,小口,圈足,玻璃盖连象牙匙。其制作工艺为套色玻璃,即通体以半透明的白色玻璃为胎体,外套红色花纹。

其制作工艺为套色玻璃,即通体以半透明的白色玻璃为胎体,外套红色花纹。烟壶腹部一周饰通景图案,空中红日高照,树木和花草间有三只山羊,姿态各异,神情安详,寓意“三阳开泰”。

清 珍珠地套红色玻璃诗句鼻烟壶

珍珠地套红色玻璃诗句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7.5cm,腹宽3.1cm。烟壶扁瓶式,平底。通体无色透明珍珠地玻璃套红色玻璃,腹部两面为长方形红色玻璃,其中一面阴刻“明月松间照”诗句,另一面阴刻满文。烟壶两侧面饰有竹节状纹饰。

该烟壶套红玻璃色泽十分鲜艳,两侧饰竹节,手持时不易从指间滑脱。其以满、汉文诗句作装饰颇为独特,暗含满汉一体之意。

清 黑套豇豆红玻璃茶花纹鼻烟壶

黑套豇豆红玻璃茶花纹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4.7cm,腹宽3.5cm。烟壶扁圆体,红玻璃盖连竹匙。腹部黑色套豇豆红玻璃,一面饰太湖石、海棠花,另一面饰太湖石、茶花。

套玻璃工艺中以白套红或白套蓝为主流,黑地套红玻璃者并不多见。此烟壶之风格可称独树一帜。

清中期 黄地套绿玻璃蝈蝈图鼻烟壶

黄地套绿玻璃蝈蝈图鼻烟壶是清中期的一件鼻烟壶,清宫旧藏。通高5.4cm,腹径4cm。

烟壶鼓腹,平底,粉红色碧玺盖下连象牙匙。壶体为黄色玻璃,外套以饰豆荚蝈蝈图的绿色玻璃。

这件鼻烟壶黄地套以半透明的绿色玻璃,色彩娇嫩柔和,黄如鸡油,绿如翡翠,无论构图、色彩或工艺,都堪称清代中期玻璃鼻烟壶中之杰作。

清 白套多色玻璃花鸟图鼻烟壶

白套多色玻璃花鸟图鼻烟壶是清朝时期的文物,高6.3cm,腹宽3.7cm。烟壶为长圆形。白色玻璃地套粉、绿、紫、蓝和红色玻璃,腹部两面饰花鸟图,一面为海东青、松树,另一面为萝卜、蝴蝶。

该烟壶以套色玻璃拼合图案,鲜亮可爱,此种图案组合也不多见。

清晚期 白套多色玻璃博古图鼻烟壶

白套多色玻璃博古图鼻烟壶是清晚期的文物,通高7.4cm,腹宽4.1cm。烟壶扁圆体,珊瑚盖连竹匙。白玻璃外套粉红、绿、酱、紫、宝蓝、天蓝、浅黄、黄等八色玻璃,图案有山石、小鸟、花朵、螃蟹、爵杯、竹叶等。此件为故宫藏玻璃烟壶中套色最多的一件。

清晚期 周乐元内画山水人物图鼻烟壶

周乐元内画山水人物图鼻烟壶为清晚期文物,高6.2cm,腹宽3.7cm。

此烟壶扁瓶式,腹部两面绘通景山水人物图,其中一面左上角题“壬辰(光绪十八年,1892年)初秋,周乐元作。”

此烟壶出自晚清内画大师周乐元之手,周氏擅长山水画,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仿清代画家新罗山人之作,该烟壶之内画即为其一。

清道光以后,战乱四起,国力衰微,而收藏鼻烟壶却成为一种社交礼仪,人人必备,这种习俗的蔓延,导致鼻烟壶滥造成风,烟壶制作工艺日趋下降,但此时内画鼻烟壶却异军突起。

内画是在水晶、透明无色或经过磨砂呈乳白色的素料鼻烟壶内壁绘画,以顶部削尖弯成勾的竹签(有的顶部绑一狼毫)自瓶口伸入壶内,反向绘画和书写,把造型艺术与传统的书画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经出现便受到人们的喜爱,直至今天依然深受世界各地藏家的青睐。

关于内画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在嘉庆年间,一位叫甘烜文的擅长绘画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所办之事被一再拖延,以致钱粮耗尽,只能被迫栖身于破庙之中。这个小官吏与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嗅服鼻烟,而鼻烟也逐渐用完了,穷困潦倒的他便用烟签掏挖残留在玻璃壶壁上的少许鼻烟,他发现内壁上形成了许多划痕,就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题诗作画,于是就产生了内画。另一说是在道光年间,北京有位名为胡金录的书画者十分喜好嗅服鼻烟,因生活窘迫买不起鼻烟,就用筷子挠鼻烟壶内壁上的烟垢过瘾。有一次偶然发现烟壶壁的划痕挺好看,于是把竹筷削尖,在烟壶内壁画上花卉,内画鼻烟壶便诞生了。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内画鼻烟壶源自欧洲玻璃画,因为玻璃画就是在背面反向绘画的,而且据1950年美国出版的《中国18世纪出口艺术品》一书记载:当时欧洲的背画技法已影响到了清代宫廷及广东沿海一带。所以,据此推测内画鼻烟壶是受玻璃画反向绘画技术而产生的。

清朝叶仲三玻璃内画鱼藻纹鼻烟壶

叶仲三玻璃内画鱼藻纹鼻烟壶,通高7.5厘米,腹宽5.8厘米。烟壶造型浑圆,椭圆形足,两侧面雕饰兽面衔圆环。烟壶腹部两面饰相同的鱼藻纹,金鱼、鲤鱼自由地嬉戏,其中一面的左上角书有“癸卯夏伏作于京师”款。按叶氏生卒年计,“癸卯”当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叶仲三,北京人,清代末年的内画鼻烟壶大师,他的内画作品以雅俗共赏著称于世。其生于光绪元年(1875),卒于1945年,享年七十六岁,堂号“杏林斋”。他擅长用浓重的色彩描绘纹饰,题材广泛且多用典故,花鸟、山水、人物、草虫、博古等无所不能。他画的聊斋故事活灵活现,红楼人物栩栩如生,被称为内画人物一绝。

清 叶仲三款水晶内画山水花卉图鼻烟壶

清光绪 秋三款白色玻璃内画山水花卉图双连鼻烟壶

清 玉猴鼻烟壶

此玉猴鼻烟壶为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刻而成,玉质亮泽,抛光精良,形态生动。玉猴弓身侧卧,头部为长圆形,上宽下窄,用三条波浪状阴线表示额头,椭圆形大眼,阔鼻,双手捧桃。身体肥硕,短尾,下肢曲卧,头顶有0.6cm的孔洞,从孔洞往下看,里面掏膛,孔洞较为开阔,以放鼻烟。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依据亚洲宝石协会(GIG)的研究,玉有软玉、硬玉之分。

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软玉是中国传统的玉料,因以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出产较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一般在6.5以下,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按颜色分为以下几类:白玉、黄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花玉和瑭玉。

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

清乾隆 白玉勾云纹带盖鼻烟壶

清乾隆 白玉玉兰花式带盖鼻烟壶

清代 白玉葫芦式带盖鼻烟壶

清代 白玉刻诗花卉鼻烟壶

清 青玉诗句荷花纹鼻烟壶

清 青玉百寿字扁鼻烟壶

清 翡翠鼻烟壶

翡翠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高6.6cm,口径1.7cm。鼻烟壶翠质。整器呈扁圆形,坡肩收底,椭圆形圈足,通体光素。烟壶盖为红碧玺制成。此烟壶风格素朴简约,红色壶盖则为作品的点睛之笔。

翡翠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来自鸟名,这种鸟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又名赤羽鸟),雌性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又名绿羽鸟),合称翡翠,所以,行业内有翡为公,翠为母说法。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另一说古代“翠”专指新疆和田出产的绿玉,翡翠传入中国后,为了与和田绿玉区分,称其为“非翠”,后渐演变为“翡翠”。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它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多晶矿物集合体,颜色丰富多彩,其中绿色为上品。清代以后,大量的从缅甸进贡来的缅甸玉开始风靡皇宫。皇帝、皇后以及后宫的妃子用的碗筷、盆盂、盒子等日用品大多都是翡翠制品,而最著名的热爱翡翠的人当属慈禧太后。

清中期 翡翠光素鼻烟壶

清 玛瑙雕蟾蜍鼻烟壶

玛瑙雕蟾蜍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高7.7cm,宽5.5cm。

此鼻烟壶为玛瑙制成,半透明,灰黄色,玛瑙中有天然形成的细密且不规则的暗红褐色斑和丝状纹理。扁瓶形,直口,配粉碧玺盖,下连象牙匙,底有椭圆形圈足。壶身一面利用红色巧雕一蟾蜍卧伏于山石之上,蟾蜍口吐的烟云托起红日。另一面光素无纹饰。

此烟壶质地温润,颜色柔和,形制精巧,琢制巧妙。

玛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玉石之一,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

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颜色不一,视其所含杂质种类及多寡而定,通常呈条带状、同心环状、云雾状或树枝状分布,以白色、灰色、棕色和红棕色为最常见,黑色、蓝色及其他颜色亦有。条痕白色或近白色。蜡状光泽,半透明至透明。

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其兼具瑰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古代蒙古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

清 玛瑙葫芦式烟壶

清 玛瑙石榴式鼻烟壶

清 红玛瑙光素鼻烟壶

清 黑白玛瑙巧作花鸟图带珊瑚盖鼻烟壶

清 玛瑙猴马图鼻烟壶

清 琥珀刻诗鼻烟壶

琥珀刻诗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6cm,口径1.2cm。

鼻烟壶为琥珀质,酒红色,全透明,呈扁方形。壶体两面雕刻楷书乾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亲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心锦瑟房。”末署“乾隆甲午仲春御题”。

壶顶有蓝色料石盖,下连牙匙,底有椭圆形足。烟壶内还有半瓶剩余的鼻烟。

琥珀: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距今4500—9900万年前的松柏科、豆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奇丽异常,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清 蜜蜡鼻烟壶

蜜蜡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6.5cm,口径1.8cm。

鼻烟壶为蜜蜡质,颜色黄红,不透明,有纤细的纹理、碎绺纹及红色斑块。烟壶扁圆形,腹部微微鼓起,通体光素。壶顶有铜镀金嵌红珊瑚盖,下连玳瑁匙。底无足,略内凹。

蜜蜡即密腊,琥珀的一个品种,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被称作蜜蜡。

清 珊瑚雕松石云蝠纹鼻烟壶

珊瑚雕松石云蝠纹鼻烟壶是清代文物,高6cm,口 径1.6cm。鼻烟壶为珊瑚制成,通体以红色为主,其间略有白斑纹。扁瓶形。壶体一面浅浮雕苍松、山石、灵芝,另一面雕祥云、蝙蝠。两肩部凸雕暗兽衔环耳。烟壶配黄料托嵌翠盖,下连象牙匙。

珊瑚是低级海生动物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矿物结构为方解石)骨骼,或称躯壳、珊瑚体。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在清代,红珊瑚多用于帽顶装饰或朝珠。用整块珊瑚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最为稀少。

清 绿松石山石花卉鼻烟壶

绿松石山石花卉鼻烟壶是清朝时期的一件文物,通高6cm,腹宽4.8cm。

烟壶为绿松石质地,通体为蓝绿色,间有铁线斑纹。扁圆形,扁腹两面琢阴线山石花卉,并在阴线内填金。烟壶配有浅粉色芙蓉石盖,内附牙匙。

绿松石属优质玉材,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清代鼻烟壶多以松石作壶盖,用作壶身者较少,以造型奇特者为罕。

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也称“突厥玉”。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石品种之一,其英文名称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但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

绿松石是铜和铝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以不透明的蔚蓝色最具特色。也有淡蓝、蓝绿、绿、浅绿、黄绿、灰绿、苍白色等色。此作品为蓝绿色。

清 孔雀石鼻烟壶

孔雀石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高6.5cm,口径1.6cm。鼻烟壶为孔雀石制成,扁圆形,通体为深浅绿色花纹相间,充分显示出孔雀石天然生成的纹理。

其顶上有錾花铜镀金托嵌红色珊瑚盖,下连以玳瑁匙,底有椭圆形足。

以孔雀石制作的鼻烟壶极为少见,此烟壶颜色深沉,盖钮以红色珊瑚加以点缀,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烟壶整体显得十分活泼。

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因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其的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且“孔雀石”一词还具有“妻子幸福”的寓意。

天然孔雀石呈现浓绿、翠绿的光泽,且具有色彩浓淡的条状花纹——这种独一无二的美丽是其它任何宝石所没有的,虽不具备珠宝的璀璨,但是却是一种高贵之石。

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

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5.5cm。烟壶青金石质,整体雕作瓜形,瓜身雕出瓜棱纹理,其上又凸雕一小瓜及藤蔓、枝叶,瓜叶翻卷,叶上卧伏一只小甲虫。壶盖为同材质制成,雕作蝴蝶状,下连铜镀金匙。此石质上佳,色泽深蓝纯正,略有灰白斑块。

在清代宫廷和民间,以瓜和蝴蝶为题材的图案被广泛采用,称为“瓜瓞绵绵”。瓜是蔓生植物,它与葫芦一样,具有结实、结籽多、藤蔓绵长的特点。石上大瓜和小瓜累累地结在缠绕的藤蔓上,具有世代绵长、子孙万代的吉祥寓意。

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它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的半宝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资料显示,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中国。其通常为集合体产出,呈致密块状、粒状结构。除了用作玉石之外,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蓝色,我国古代先民还常把它用作彩绘的蓝色颜料;皇帝朝带其饰天坛;清代四品官员的朝服顶戴均为青金石。在公元前数千年的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价值相当。青金石也被阿拉伯国家视为"瑰宝"。另外,阿富汗更是把它当作自己国家的"国石"。

清 紫晶瓜蝶纹鼻烟壶

紫晶瓜蝶纹鼻烟壶是清代文物,高5.5cm腹宽3.5cm。鼻烟壶为紫晶质,半透明。圆雕香瓜形,腹部略扁。壶体表面凸雕花朵、瓜枝蔓叶、蝴蝶等。底无足,仅琢几道瓜棱纹。壶顶以紫晶瓜蒂为盖,壶内附铜镀金匙。

紫晶属水晶,颜色较艳丽,有淡紫全透明者,亦有深紫近青黑几乎不透明者。此紫晶鼻烟壶颜色鲜艳,色泽华丽高贵,较为稀少,加之做工精致,是极为难得的上佳作品。

水晶指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结晶,属贵重矿石。时下与冰彩玉髓,碧玺等并列纳入彩色宝石范畴,产量较少。古称“水玉”、“水精”。

清 发晶鼻烟壶

发晶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通高8.1cm,口径1.9cm,足径最大3.2cm。

鼻烟壶为水晶质,灰白色,上有丝丝黑纹,似人的毛发,集中于壶体一侧。烟壶扁圆形,两肩部浅浮雕兽衔环耳,兽头为卷发。有翠质壶盖及染牙匙。底为椭圆形足。

发晶是晶石的一种,因含有发丝状矿物而称为发晶。清代宫廷中常见的晶石鼻烟壶有水晶、发晶、茶晶、紫晶、绿晶、墨晶等品种,其中水晶者最为常见,发晶者最为珍贵,发晶晶体中如同发丝的黑色纹路闪闪发光,清晰可辨,价值极高。

清 碧玺雕双蝠鼻烟壶

碧玺雕双蝠鼻烟壶是清代文物,高5.6cm,腹宽3.8cm,足径最大1.6cm。烟壶为碧玺制,壶体半透明,色泽鲜艳,内含天然生成的冰裂状纹理。

烟壶呈瓶状,阔肩,收腹,敛足。腹部略扁,两侧面凸雕双蝠,蝠口衔双桃及卐(万)字纹绳结,纹饰寓意“福寿万年”。无盖匙。椭圆形足,下配小红木座,木座伸出三足,起支撑作用。

鼻烟壶这类小型器物配有器座者并不多见。此物壶体与壶座两者色彩搭配和谐,形制相宜,整体观看富有节奏感。

碧玺的矿物学名称为电气石,英文名称为Tourmaline,是从古僧伽罗语“Turmali”一词衍生而来的,意为“混合宝石”。在我国的一些历史文献中称为“砒硒”、“碧玺”、“碧霞希”、“碎邪金”等。

由于碧玺属于复杂的硼硅酸盐矿物, 所以碧玺的颜色是各类宝石中最为丰富的了。一千五百年前,一支葡萄牙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一种宝石,这种宝石闪耀着七彩霓光,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沐浴在彩虹下的平凡石子在沿途中获取了世间所囊括的各种色彩,被洗练的晶莹剔透。这藏在彩虹落脚处的宝石,被后人称为碧玺,亦被誉为“落入人间的彩虹”。当下碧玺与红宝石、蓝宝石、海蓝宝石、坦桑石、祖母绿等具有天然色彩的宝石归纳为彩色宝石的范畴。

在中国“碧玺”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清朝,它是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的材料之一,也用来制作他们佩戴的朝珠。同时,碧玺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因此在慈禧太后时代,碧玺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清乾隆 红雕漆“五蝠捧寿”鼻烟壶,

红雕漆“五蝠捧寿”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口径1.9cm,高7cm。

此鼻烟壶侈口,丰肩,扁腹微鼓,平底,圈足极矮。内为铜胎,颈、腹部雕红漆卍(万)字锦地五蝠捧寿纹,无款。附银莲瓣纹嵌碧玺盖,盖下连象牙匙。口、足鎏金。刀法快利,纹饰精细纤巧,具有乾隆朝雕漆的显著特点。

围绕图案化寿字的五只蝙蝠一律采用俯视构图,尽管设计略显呆板,但类似的纹样在其它材质的官造器物上比较常见,可以视作一种典型的宫廷风格。

清代漆器品种很丰富,现存的漆器鼻烟壶主要有雕漆、描金漆和镶嵌三种。而雕漆艺术在鼻烟壶上的表现却颇为抢眼。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

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

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已经制好的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花纹的技法。雕漆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它需要经过画图、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依赖时间的沉淀。而一件作品的圆满,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一位匠人,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熟练掌握各种雕漆技法,达到器物有灵的境界。(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乾隆朝的每件雕漆作品至少要涂五十层,因此,其制作周期较之瓷器或玉器要长很多,所以成品数量相对较少。这件雕漆鼻烟壶应是在乾隆年间由清宫造办处画样后交苏州织造成做的。

清 剔红寿字锦纹鼻烟壶

清 剔红采芝图鼻烟壶

清 文竹双蝠捧寿纹鼻烟壶

竹雕、木雕、根雕鼻烟壶 这类鼻烟壶制作都顺其天然,随形施艺,巧雕细琢,风格朴实、自然、生动。

清中期 描金漆云蝠纹葫芦形鼻烟壶

描金漆云蝠纹葫芦形鼻烟壶为清代文物,夹纻胎,葫芦形,金漆盖连象牙匙。通体以赭色漆为地,以两色金描绘云蝠纹,蝙蝠在朵朵祥云中翩翩飞舞。纹饰、造型为福、禄之吉祥寓意。此鼻烟壶胎体轻薄,造型周正,色彩明亮,纹饰描绘工致,堪称精品

描金漆是漆器中的一种制作工艺名称,也是漆器中的一个品种,以明清为盛。描金漆的制作方法是在黑漆地或者红漆地上加描金花纹。

清 描金漆海鱼望日纹鼻烟壶

清乾隆 匏制“万邦协和”鼻烟壶

匏制“万邦协和”鼻烟壶为清乾隆时期文物,高5.1cm,口径1.2cm,底边长3.6cm。 烟壶小口,细颈,口唇微侈,口沿及内壁髹黑漆。壶体正方,四面阳起圆形开光内分别楷书“万”“邦”“协”“和”四字,开光外饰放射状变体花草纹。平底,微凸起方形带状矮足,足内阳文楷书“乾隆赏玩”款识。

清康、雍、乾三代皇帝特别特别喜欢这个匏制的器物,但种一片葫芦,成熟起来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它非常难得。此壶器型规整,见棱见角,须知范匏成方形其实颇为不易,而且此壶花纹清晰,特别是文字,隐隐有波磔之义,其工艺相当精湛。

匏(páo)是葫芦的旧称,匏器又称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它作为艺术品,最早出现在明末,据载,为明末太监徐九公所开创。匏器艺术品问世后,广受坊间喜爱,至清康熙时传入宫廷,为皇家御用。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皇帝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派专人管理,生产出许多清朗典雅的匏器艺术品。

匏器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另一种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

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工艺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皇帝的钟爱,认为它可胜金玉,乾隆皇帝就写过很多首以葫芦器为题材的诗。这些宫廷制作的葫芦器,除了供御前赏玩之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族以及馈赠外国的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宫廷范模匏器渐趋衰落,嘉庆、道光朝的宫廷范匏制作已远不及康乾时代之盛。同治、光绪款者零零星星,更难得见。范匏之法言易行难,器形与纹饰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

清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高6.7cm,腹宽4.7cm。

鼻烟壶作束腰葫芦式,分为六瓣,平底,通体光素。壶身细腰丰腹,浑圆饱满,分瓣匀称,凹入均为隐槽,过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圆形,与器身部分相呼应,渐次收缩,颇为讲究视觉效果。上配螺旋状绿玻璃盖,晶莹剔透,小巧可爱,是烟壶点睛之笔。此壶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艺难度甚高,需趁葫芦幼小时绳之以规矩,长成方可如愿。

清 匏制螭寿纹鼻烟壶

匏制螭寿纹鼻烟壶为清代文物,高7cm,腹宽5cm。

烟壶扁圆体,直口,细颈,溜肩,椭圆式带状扁足。口沿嵌象牙口一道,两侧肩胁部饰卷草纹,壶身正背两面中央均为篆书团寿字,斜上方一螭探身窥伺,身如蔓草,宛转流利,环绕一周,神态生动。

此烟壶纹饰饱满圆润,汇聚处凸起似珠,极富装饰意味。上配铜镀金錾刻宝相花盖,下连牙匙。金属盖与洁白的牙口及深红的匏壶形成了色泽与质地的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清 文竹双蝠捧寿纹鼻烟壶

竹雕、木雕、根雕这类鼻烟壶制作都顺其天然,随形施艺,巧雕细琢,风格朴实、自然、生动。

清中期 描金漆云蝠纹葫芦形鼻烟壶

描金漆云蝠纹葫芦形鼻烟壶为清代文物,夹纻胎,葫芦形,金漆盖连象牙匙。通体以赭色漆为地,以两色金描绘云蝠纹,蝙蝠在朵朵祥云中翩翩飞舞。纹饰、造型为福、禄之吉祥寓意。此鼻烟壶胎体轻薄,造型周正,色彩明亮,纹饰描绘工致,堪称精品

描金漆是漆器中的一种制作工艺名称,也是漆器中的一个品种,以明清为盛。描金漆的制作方法是在黑漆地或者红漆地上加描金花纹。

清 描金漆海鱼望日纹鼻烟壶

清乾隆 金地料彩瓜式鼻烟壶

以纯金制作的鼻烟壶清代制作量小,能在民间流传下来者更是凤毛麟角。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

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