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柳荫街24号的传说

作者:别道林

1998年8月撰于北京柳荫街24号

北京柳荫街24号的地理位置

在北京地安门后海之滨,有一条不算长也不太宽的南北向街道,因街道东西两侧垂柳成荫,故名柳荫街。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没有气势磅礴的现代建筑,只有绿荫掩映的深宅大院。街道自中段开始自北向南分出一条岔道,柳荫街24号院正好夹在岔道中间,是北京唯一的一座东西两面临街的四合院。

站在柳荫街南端向北眺望,一眼即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品级颇高的五进四合院。东西向临街的均是高高长长的青砖院墙。院墙基脚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清晰地凸现出院内房屋的高低格局──正房九平砖一平石,厢房八平砖一平石,侧房四平砖一平石。这座四合院完全依风水而建,座北朝南。大门朝向东边的柳荫街,对面是恭王府;侧门面西朝向柳荫街的岔道,对街是涛贝勒府。这座夹在两座王府中间的古典五进四合院,清朝乾隆年间曾是大学士和珅的家庙。

这幢家庙南北长91米,南宽26米,北宽19米,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占地2456.2平方米,地下室888平方米。建有大小房屋170间,开门132处──的确算得上十分的豪华宽敞了。然而这只是主人和珅府邸的一处小小的附属院落。和珅的府邸就是现存对街的恭王府。据红学家们考证,恭王府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仅后花园就比故宫的御花园大出六倍还多。

柳荫街24号院鸟瞰图

柳荫街24号简介

在北京地安门后海之滨,有一条不算长也不太宽的南北向街道,因街道东西两侧垂柳成荫,故名柳荫街。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没有气势磅礴的现代建筑,只有绿荫掩映的深宅大院。街道自中段开始自北向南分出一条岔道,柳荫街24号院正好夹在岔道中间,是北京唯一的一座东西两面临街的四合院。

站在柳荫街南端向北眺望,一眼即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品级颇高的五进四合院。东西向临街的均是高高长长的青砖院墙。院墙基脚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清晰地凸现出院内房屋的高低格局──正房九平砖一平石,厢房八平砖一平石,侧房四平砖一平石。这座四合院完全依风水而建,座北朝南。大门朝向东边的柳荫街,对面是恭王府;侧门面西朝向柳荫街的岔道,对街是涛贝勒府。这座夹在两座王府中间的古典五进四合院,清朝乾隆年间曾是大学士和珅的家庙。

这幢家庙南北长91米,南宽26米,北宽19米,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占地2456.2平方米,地下室888平方米。建有大小房屋170间,开门132处──的确算得上十分的豪华宽敞了。然而这只是主人和珅府邸的一处小小的附属院落。和珅的府邸就是现存对街的恭王府。据红学家们考证,恭王府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仅后花园就比故宫的御花园大出六倍还多。

和珅约于1777年建筑这座“家庙”,一为供奉神灵家祖,二为藏匿国宝奇珍。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家产充公,其府邸改赐庆王永磷。至咸丰元年(1851年),又改赐恭王奕祈,始称恭王府及恭王府花园。这座家庙,也随之数易其主。解放后,杨成武将军曾在这里一直居住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后被改作一家小型工厂厂房。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使之破败不堪。1995年北京市涉外房屋服务公司与市落实房屋政策办公室合资兴建、由北京房屋修建一公司承建,使这座家庙得以按原样设计重建,1997年初竣工,1997年1月18日延华集团北京江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花巨资购得此院,并迁进新居办公,使古老的24号院又重新繁华起来,成为老北京城中成百上千个著名历史古建筑和旅游景观之一。

24号院,即和珅家庙,与现今开放的恭王府花园隔街相望。临街为屋宇式广亮大门,虽不及恭王府、庆王府和醇王府那般显赫,但较高的台基,厚重坚实的红漆门扉,宽大敞达的门口,汉白玉的狮子绣球抱鼓石,金属包面的门槛,砖雕彩绘的檐枋,门簪、门钹和保护门板的黄金包片,“万”字不到头的如意状花纹,无不寄寓着万事如意的愿望,显示出主人非同凡响的气派和品级。

踏上这座家庙大门的台阶, 跨入高高的门坎儿,进入首道宅门。门两侧嵌有两幅岔角花影壁,意为“八鹤绕门”。门楼上方彩绘着“百鹤灵芝”图。正前方是一幅硕大的砖雕本色影壁。影壁中心花是一蓬雕刻凸出的12朵富贵牡丹;四角雕岔角花,每角3朵,也是12朵。24朵牡丹,是主人大富大贵的标志。

转过影壁,进入四合院的外宅即第一进院。与内宅建筑风格一样,倒座房的山墙直砌到顶,将木构架全部砌于墙内。屋面起脊分作前后两坡,施青灰色瓦。倒座房五间,系来客等候接见的处所,曾是和珅大宴佳宾,“尝‘百龟宴’,赏‘百龟砚’”之处,现为厨房餐厅,“龟宴”名菜流传至今。房檐施油漆彩绘,门边立大红抱柱。门前,六盆米兰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倒座房为二级阶,与五级阶垂花门遥相对应。

垂花门俗称二门,系内宅之门,是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垂花门位于四合院内的中轴线上,处在正房与倒座房之间,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屋面向两侧延展挑出,建筑形式活泼,装饰玲珑剔透,使这座沟通内外宅的二门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活力。垂花柱下,那一对含苞欲放的莲瓣花蕾,倒垂于檐下,花蕾似露珠晶莹,欲滴石上。

两盏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垂花柱两边,门框上的漆画,幅幅寓意深刻:那光彩夺目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那青松仙鹤象征着益寿延年;那喜鹊登梅意味着喜气盈门;那高傲的雄鸡象征着大吉大利;那饱满的葫芦象征着子孙绵延。门框上那金灿灿的薄金片,久不退色;山脊檐板上檩头两端,每边镶嵌6朵金花,每朵7粒金珠,两面共84粒金珠,真可谓富贵绝顶;下面台阶顶端门框左右两侧各置1座汉白玉狮子绣球抱鼓石,更显得威武气派,与那垂花柱相映成趣。这一幅幅富于民俗风情特色的的彩色画卷,那一件件具有王室侯府风格的饰物造型,选料考究,用工精巧,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无不再现出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显示着宅院自身的雍荣华贵。

推开厚重的二门门扉──“棋盘门”,跨过门槛,进入内宅,即本宅的第二进院。垂花门正对着正房的两柱间嵌有四扇绿色“屏门”,此屏门只在家族中有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时方可开启,平时进出二门,均走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二进院是由北面正房、东西两面的高矮厢房和南面的垂花门、看面墙等四面建筑合围起来的院落。正房系内宅的北房,座北朝南,是第二进院最主要的房间;东西两面各有一排厢房、厢耳房左右相伴。内宅各房门前的台阶和房屋的高度都很有讲究,正房为三级阶,房屋最高;两侧厢房为二级阶,房高较正房次之;厢耳房最矮,为一级阶。

正房原为和珅家庙供奉神灵、家祖牌位及祭祖的正堂,现为正厅,内部装修典雅华贵:东西北三面为本色本质雕花门扇装饰,地铺紫红色大理石;厅内三组红木椅几,正面竖一座高大的红木立钟。正房东侧耳房及两侧的厢房,屋脊略低于正房,占地面积亦比正房小,然室内装修高雅,且配有单独卧室及洗浴间。连接垂花门、高矮厢房及正房的抄手游廊,方柱绿,圆柱红,什锦窗沿廊镶嵌;角花抱柱,彩绘连绵,条凳净亮,地板平坦,大大丰富了内宅建筑的层次与空间,使人通行之时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亦可在内宅游廊之中小憩休闲。

本院房顶均盖寿头简瓦,墙体砌古时青砖;房檐檩椽彩绘“万”字及福寿图案;柁头彩绘博古即文房四宝、丹书铁券;主房廊顶绘仙鹤灵芝,两侧廊顶绘孔雀牡丹,包袱彩绘青山绿水、峡江扬帆、云间危楼、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碧荷红莲、紫燕垂柳、竹报平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思情怀古、浮想联翩。

二门内敞院路面为青砖铺地,小径将草坪“十”字划开;院中四角立四柱十六盏欧式铜顶宫灯。两棵古树挺拨而又繁茂,“虎皮松”树种尤为珍贵,均系乾隆年间栽种,是和珅家庙中的宝贵遗产,也是国家规定的保护树种。两棵古树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二百多年,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雨,阅尽了人世间的苍桑,它们是半部清朝史,更是和珅家庙的历史见证。

沿着回廊经西耳房便走入了第三进院回廊。这里是一处较为封闭狭小的院落,房子颇为秀气,古时称其为“罩房”,系王公贵族家中的“格格”或富贵人家未出阁的小姐们居住的地方,传说和珅的干女儿兼情妇纳兰曾住在这里。这间房的主体构造与第二进院的厢房相似,只是房脊略低,地面为戏色大理石铺成,有独立的厨室及洗浴室,居室宽敞明达,室内陈设秀美。

回廊向东有一月亮形拱门,拱门之外是一处露天小院,这里便是小姐们的花园了。院东面街开有一扇小红门,可这门在古时是永远不能开启的,只不过是这处小花园的装饰而已。“大家闺秀”们住在这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只能在这小小花园里透透新鲜的空气,听听市井的繁华。现在的这座小院落,草坪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棵三百多岁的古树了。这棵古树叫“榆钱树”,古时候称之为“摇钱树”,和珅修建家庙时,这棵树已有了一百多年,他有意把这棵摇钱树圈在了院内,寄寓着他强烈的发财欲望。

绕过罩房,继续前行,经过几间耳房甬道,仿佛到了宅院的尽头;当穿过一处圆形拱门,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方竟又出现了一套二进四合院──只是看上去较前宅略微小了一些。宽大敞亮的倒座房与垂花门之间的是本宅的第四进院。四进院东西两侧开门,东侧临街大门,斜对恭王府花园;西边侧门开向柳荫街岔道,对着涛贝勒府。越过垂花门,就是第五进院了。

这一座二进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与工艺,同前面的三进四合院完全一样,只是没有了厢耳房,各房尺度均略小于前宅。垂花门前,一对小巧灵珑的汉白玉石狮,逼真可爱。此院各房,传说是和珅小妾的住所。现西厢房内,顺柳荫街岔道斜角地势建有两间锅炉房,供整个大院热水暖气。踏上院内草坪,芳草郁郁葱葱,盆景别有情趣。青砖铺成的小径呈“十”字状将草坪断开。小径青砖图案为龟背形。这五进院的内院地面,细看似一硕大的神龟伏地,站在这一“神龟”背上,似可感悟唐僧与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过通天河之神韵。

五进院垂花门东侧游廊拐角处,有一铝合金玻璃门,开启玻璃门,这里是汉白玉墙壁,不锈钢护栏,全透光顶棚,大理石梯板。顺楼梯而下,步入地下室,绕过走廊门前的玻璃屏风,就会发现这里是一座宽阔而又神奇的地下宫殿。地下室分前室后室(亦称南室北室),前后都有通向地面的通道。和珅原把前室叫“地下宝库”,他曾在这里藏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后室叫“地下宫殿”,是和珅与众妻妾仿效皇帝歌舞酒宴、恣意享乐的地方。整个地下室占地888平方米,现均为大理石地面,汉白玉立柱,每两柱之间均嵌有玻璃屏风,屏风上彩绘雕花的梅兰菊竹莲。

后室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大根雕,此根雕曾获“中华 ’97艺术精品展”银质奖。这座根雕天生浑然一体,很少刀工斧凿痕迹,根雕正反两面形态各不相同。从正面远看,根雕酷似一古松──上部枝叶繁茂,叶状似奔马,似鹿角,似流水,似行云。树干中部,突出部分一似观音莲台打座,二为仙翁腾云归来。树干底部,正面清泉流水,峋石怪洞,罗汉袒胸卧石,群童绕树嬉戏。直至根雕后面,顽童耍闹各具情态:奔跑状,逗打状,呼喊状,攀枝状,掏洞状,无不生动活泼,逼真动人。而从反面远看根雕上部造型,则恰似冬日残荷──荷杆上根根小刺依稀可见,残荷枯萎状,卷曲状,伸展状,下垂状,倒伏状,色泽形态唯妙唯肖,似有滴水而下,即能“叮当”作响,颇具“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韵。

前后室以中间一狭长的通道、风道和两门八扇板门隔开。中间一条隐秘的通道,可自上而下分别通向前室和后室。关闭中间的隔门,前室与后室各自成为独立的地下室,隔音保密──这里的确是和珅秘密藏宝与享乐的最佳场所。

杨秀山

北京柳荫街,我熟悉,我们部队的几个老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还有杨尚昆等一些革命老前辈就住在那里。

柳荫街24号,我也熟悉,杨成武将军在那里住过二十多年,是红卫兵小将们把他赶出了那个院子,但历史仍然记得,他曾经是那个院子的主人。

柳荫街24号现在的主人周延华,我更熟悉,他是我的老乡,也是从洪湖岸边走出来的,先当兵,后经多年的奋斗,成了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他现在正雄心勃勃地发展着他的企业,开创着他的事业。

倒是这个院子的老主人和珅,我实在是不了解,家人提醒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宰相刘罗锅》,里面就有和珅。这样说起来好象对那个和珅有点印象——成天跟着皇上屁股转,很会吹呀拍呀,专门找刘罗锅岔子的那个人。不过,电视剧看是看了,时间长了,也就忘了。

偶尔与延华先生谈起他的住所,他总是滔滔不绝地介绍他那美丽的四合院,讲述一些神奇的传说,谈论他的发展规划。我听了也记不住,就对他说,你编本书吧,不光是让我,也让人们都知道你那风景秀丽的院子,知道你院子里的一些古老神奇的传说,把你那院子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开发出来,让全国、让全世界都了解它。

过了不久,延华先生真的把《柳荫街24号的传说》稿本送来给我看了。这个稿本和原来不少人送给我看的稿本大为不同,不是用笔写的,绝没有那些潦草难认的字迹,而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字号也很大,我这老花眼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吃力。图片、文字、插页的排版都已经很正规了,用两本透明内页的文件夹装着,封面上还用艺术字印着书名,一看就知道这个作者是一个很细致严谨并很有艺术细胞的人。

翻开这稿本,一下子就被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住了。读了那一个个故事,对和珅的为人,对不少建筑物和许多珍宝有了新的认识,对两百多年前的那个朝代,对那个朝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亏了这个作者,他的想象那么丰富,那么奇特,那么形象,那么生动,把二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表述得那么真切动人,那么合符逻辑,那么耐人寻味,人物性格也刻划得是那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谈起作者,方知这位名叫别道林的先生也曾是武汉部队的一名老文艺战士,1964年8月入伍,曾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演奏员,是总参谋长傅全友的老部下了。此后的30多年中,干过文艺创作、教师、行政党务、经济工作,生活经历颇为丰富。现在尽管年纪已过“不惑”了,还笔耕不辍,——不,他已经丢掉钢笔好多年了,所有的文字材料和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电脑上“写”出来的,那就应该叫“电脑写作不辍”了。难怪这本书的稿本是那样的规范,那样的受看了。

读了这本书,让人感到柳荫街24号院更加美好,这里传说着的故事更加神奇,这座院子新主人的事业前景更加广阔。我为我们部队培养出了象周延华这样有经营头脑、有开拓精神、有独特建树的民营企业家而骄傲,也为我们部队培养出了别道林这样的笔杆子——不,“电脑书生”而自豪。

祝愿柳荫街24号名扬四海,祝愿延华的事业走向世界,更加辉煌!

(作者系原武汉军区司令员)

1998年8月28日

杨秀山(1914—2002)原名杨木森,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峰口镇(今属洪湖市)人。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作者:别道林 1998年8月 电脑撰稿撰稿于北京柳荫街24号

门窗品牌

高档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