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古都胡同老字号 青砖灰瓦回往昔
来源:北京晚报
行走十六区 感受四十年 西城篇
古都胡同老字号 青砖灰瓦回往昔
穿行于大栅栏商业步行街,从瑞蚨祥、内联升老字号门前经过,青砖灰瓦的清代风格建筑样式让人感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一声老北京的吆喝告诉游人,这里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脱胎于老劝业场的北京坊更是大栅栏片区的点睛之笔,在24小时书店“page one”的窗边向外眺望,前门、天安门尽收眼底……
宋庆龄故居、什刹海冰场、荷花市场……傍晚时分,来到什刹海,站在银锭桥上看日落,置身在历史文化名城,喧嚣的生活也能慢下来、静下来。曾经的白塔寺下有了白塔寺会客厅,从老舍笔下“最美大街”鼓西大街走来,推开门,到会客厅歇脚,尝尝老街坊们做的盆儿糕和酸梅汤,感受古建背后的文脉和内涵。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均为北京之最,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载区。在北京市33片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城共有18片,约10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20%。为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西城区围绕老城规划建设短板,以街区整理为抓手,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创新。提出并建立了“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名城保护体系,不断拓展古都风貌、历史街区、街巷胡同、不可移动文物协调并进的全面保护格局,试点地百、白塔寺、鲁南、杨梅竹等片区整体保护,实现由侧重对“物”的保护向“文”和“物”保护并重转变。
故事
百年老街大栅栏 变身生活新街区
说起大栅栏,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都不陌生。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曾经繁华
最爱逛“躺着的百货大楼”
记者走进大栅栏商业街,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老字号林立,一街两巷的人头攒动,从大栅栏牌楼一直走到鲜鱼口,这里的清晨、正午和傍晚都是那样熙熙攘攘。
程来祥,如今内联升的董事长,说起大栅栏商业街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变迁和发展,他如数家珍:“我1972年开始在内联升上班,在这条街面上待了40多年。”在程来祥眼里,改革开放前后,大栅栏的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现在。那时北京的商业远不如现在发达,百姓想买东西,只能上西单、大栅栏和王府井等几处商业聚集区:“大栅栏的商铺一家挨一家,衣食住行全都囊括了,因为那会儿还都是平房呢,所以大栅栏也被称作躺着的百货大楼。”
进入低谷
“老字号的特色被冲淡了”
一个挨一个的百年老字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北京四九城的商店越来越多,国际潮流也蜂拥而至,老字号的很多特色被冲淡了,人们买鞋,并不一定选择内联升了。”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除了外地游客,北京本地人已经不常去大栅栏了。这片位于天安门西南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地标式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窘境。
回想起低谷时期,程来祥感叹,那段时间,街面上的老字号在款式、投放和扩大再生产上都遇到了瓶颈,加上不少老字号的店面出现了建筑陈旧破败的现象,大栅栏的光辉,仿佛一下就暗淡了:“东西不出新,更不出彩,不进步,就是把自己的特色给丢了,有些老字号在那会儿就离开大栅栏了。”
迎来改造
老字号脱胎换骨获新生
老字号本身,就是老城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如何保护才是正确的?程来祥的答案是,只有前进才能发展,发展好了就是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大栅栏地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改造,老字号上楼的上楼,翻修的翻修。为了留住老字号的老模样,程来祥请来了曾经维修故宫的老师傅们:“我们要的就是保持老字号外部的原汁原味,比如内联升的建筑风格,一直保持清代样式,一块砖,一块匾,都是曾经的样子。”
脱胎于老劝业场的北京坊,给这条充满传统气息的大栅栏商业街增加了新鲜的元素和亮点。北京坊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端,西起煤市街、东至珠宝市街、北起西河沿街、南至廊房二条,整体呈现为“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作为首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集群设计项目,北京坊自从2017年年初亮相以来,便将“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品牌理念推向市民,同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老城区,逛逛北京坊”成了时下90后乃至95后们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街区质变
胡同大杂院环境大变样
保护大栅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狭义上的保护商业街或某一老字号,在这块1.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不仅聚集着各种老字号,还有着110多条胡同纵横交错。改造前,在大栅栏密集交错的胡同群中,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曾经优雅的四合院只有“四盒”没有“院”,公共设施缺乏,几乎不见绿地。
今年69岁的那保平就住在西河沿192号院里,经历了小院从27户居民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屋里小瓷砖地,拿纸糊窗户的年代。
如今,改造后的胡同和大杂院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在胡同里,那保平说,虽然房还是老房,可是伴随着管线入地、马路加宽,百姓觉得天也亮了、地也宽了:“保安在街巷24小时巡逻,大伙儿的安全感也有了。”
在拆除违建、疏解腾退不断推进的同时,街区的整体规划管控也引入了专家智库进行专项指导。比如,过去胡同内的步行空间因为私家车乱停乱放被侵占严重,现在,胡同内实施了限行禁停政策,并利用北京坊商业区地下停车场,通过优惠价格解决了居民78辆车的停车问题。
腾退后的空间如何更好地利用?西河沿胡同的选择是改造或新建民俗图书馆、澜创园、民艺坊、文博馆等文艺空间,沿袭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那保平说,现在,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胡同里转转,再到街面上看看,看看商业街的繁华,再感受下家门口舒心的环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人物
正阳书局“局长”
崔勇 大栅栏里长大 传承京味儿文化
“只要是跟北京沾边儿的,我就喜欢,看见跟大栅栏沾边的,我就走不动道儿。”说这话的年轻人名叫崔勇,是个80后,到他这一辈,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小时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条附近的甘井胡同里。
“小时候喜欢在胡同里面跟着小伙伴们一块跑啊蹦啊的,看见别人家门上的对联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又看见大栅栏商业街那么多买卖字号,我就想,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这些字号里的一员。”在大栅栏开买卖的念想,就这样扎进了崔勇的心里。
在大栅栏生活的岁月,涵盖了崔勇的童年和青少年,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深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崔勇也和一群80后小伙伴们过着看电影去大观楼,买衣服去新新服装店,买书去新华书店的日子。崔勇说,大栅栏这片既古老又现代的地方,承载了老北京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和事件:“比如粮食店街第十旅馆,在我小的时候,那每天都是人来人往,排队等房的人能排出胡同。”
粮食店街第十旅馆,位于粮食店街73至77号,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面阔七间,平面呈‘日’字形。其中有两个内天井,房间沿天井四周布置,中间有通道连通前后庭院。东西正、倒座楼四座,中间两座勾连搭,如今为文保单位:“在这片繁华的商业地段中,这座建筑做工精细,但朴实规整,无任何炫耀浮夸的商业气味。现在每次回大栅栏,我还会去那看看呢。”崔勇表示。
儿时的胡同,胡同里的老宾馆,让崔勇把自己的书店开在了大栅栏,回忆起2009年刚开店的时候,崔勇说,他认为,没有什么地方比大栅栏更能代表京味儿文化了,为此,他拿前门楼子——正阳门来为书店命名,以此来表达自己传承京味儿文化的心愿。
扎根大栅栏,崔勇一开始可没少受罪,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实体书店实在太难了。可就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崔勇辞去了外企工作,自己一个人又当掌柜又当伙计:“我是大栅栏长大的孩子,一定要为大栅栏做点事。”
一次,崔勇在大栅栏溜达的时候,无意间在一所即将拆毁的老房上发现了尘封近百年的砖匾,当时崔勇就觉得这个石块应该有故事。后来,崔勇从废墟堆里把这历经百年的砖匾“请回”了书局。仔细清理后,“石块上的字迹一点点显露出来,第一个是‘中’,第二个是‘华’,我就猜这第三个应该是什么字,结果全没猜中,第三个是‘兴’,这是一家老店铺的名字,叫做‘中华兴’。”
这块牌匾让崔勇扎根大栅栏、宣传老北京文化的信念更足了:“牌匾应为清末民初所制,当时京师爱国商人志在实业救国,这几个字反映的是当时在大栅栏的北京人积极振奋的心态。大栅栏劝业场虽然没有了,可是这种劝人兴业的作风,要传承下来。”崔勇表示。
2014年4月,崔勇的正阳书局在西四路口的万松老人塔下开了新店,从一间小门脸到一个四合院,环境改善了不少,可崔勇说,自己的心还在大栅栏,看着如今大栅栏的发展和变化,崔勇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还能重回大栅栏,为老街的新发展、新繁荣添一把火。 张骜摄 J262
大事记
●西二环崛起金融中枢
昔日的老城区如今变身金融街。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规划占地面积1.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
2008年,金融街核心区建设基本完成。北起阜成门立交桥畔的中国银行大厦,南到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全长1700余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一片现代化建筑群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枢。
2008年4月,金融街被北京市确立为金融主中心区。目前,北京金融街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70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100多家。
2016年底,金融街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4万亿元,占比接近全国一半,金融从业人员21万人,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占全国的38%,外汇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占全国的50%,金融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
●百年大栅栏换新颜
大栅栏地区观音寺街老照片。
2007年,大栅栏商业街环境整治工程启动,主要包括商业街建筑立面环境修缮、市政道路改造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现在,大栅栏商业街已经成为传统商业文化的展示窗口,被命名为全国首个老字号集聚区。
2011年,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启动。项目涉及总占地面积8.8公顷,17条街巷、421个院落。项目将民生改善与人口疏解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将保护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腾退空间引入产业发展,一批特色店、工作坊、展览馆入驻街区,将该区域建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独具特色的古都风貌文化魅力展示区。
2017年1月16日,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角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正式落成。区域内拥有劝业场、谦祥益、盐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等文物保护建筑。沿街8栋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与街区内众多历史建筑组成“城市文化新地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引进国际时尚品牌和中国当代精品品牌,打造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
西长安街街道建立首个基层大数据中心。
●街道建成大数据中心
2016年底,西长安街街道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让“沉睡的数字”在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综治维稳等方面发挥精准的治理效益。
2018年,西长安街大数据中心被列入国务院“放管服”领导小组全国调研典型案例,“数字红墙”模式将在全市推广。(记者 张骜 图片除署名外为贾勇供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