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以户为基”精准扶贫的“左权路径”2、鲁西民居建设习俗3、模式口文保区首批重点院落完成改造

“以户为基”精准扶贫的“左权路径”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芹泉镇小南庄村蔬菜大棚基地 张文军摄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12月25日,笔者走进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寒王乡石港口村,只见民居院落规划有序,街道胡同干净整洁,墙体全部粉刷一新,文化彩绘别具特色……昔日贫困村,如今新面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样的美丽嬗变,得益于左权县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近两年来,左权县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径,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光伏、种植、养殖等各项产业在贫困村蓬勃发展。生态修复有序进行、村容村貌日渐整洁、贫困户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勠力同心,在大山深处嘹亮地唱响了一支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歌。

今年以来,左权县坚持以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以户为基”扶贫理念,将《精准脱贫手册》作为压实责任、推进帮扶、检阅成效的有力抓手,在全县掀起了脱贫攻坚新高潮。预计今年全县64个贫困村,1.5万人可以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8%,为实现2018年底全面脱贫夯实了基础。

凝聚共识 填写手册抓关键

“养老金收入是否记入贫困户家庭收入?贫困户发展养殖的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资金什么时候兑现……”

10月12日,左权县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和农村“第一书记”培训会上,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市委常委、左权县委书记王兵等领导与有关人员一一耐心解答。

通过专题培训,左权县将《晋中市精准脱贫手册》中收入测算、帮扶措施等内容,层层讲解到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县委书记王兵、县长赵宏钟先后20余次到村讲解、入户调研,为全县全面推进《手册》填写工作定准调、把准脉。

“我们对全县驻村工作队长和农村‘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就是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紧盯目标,找准问题,解疑释惑,补齐短板,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各项行动和任务落地落实落细,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史彦忠说。

今年以来,左权县以省政府办公厅所帮扶7个贫困村制定的3年脱贫计划为模板,在102个贫困村全部制定了3年规划和行动计划,并通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帮扶责任人、贫困户“四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以《手册》为指引,共同为贫困户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扶贫计划。

借助《手册》填写的机会,帮扶领导干部全部严格按照要求驻村入户对接,在重大节日期间,驻村帮扶单位和包户责任人还进行了慰问走访,实现了沟通无缝对接,拉近了与贫困群众的距离。近期,全省群众满意度交叉检查中,左权县在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中位列满意度第7。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硬仗、慢不得的民生工程、绕不开的担当事业。王兵多次讲话指出,坚持“精准”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要摘掉贫困帽,就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找准“穷根子”,才能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2017年,左权县把手册填写作为推进“以户为基、精准帮扶”的纽带,群众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政策“零距离”。政策公开透明,群众应享尽享。今年全县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1810户、3399人,享受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孤残儿童、困难残疾人补助510人,享受县级住院、重大疾病、慢性病等补偿9415人次,享受教育资助学生3730名。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拐儿镇秦家庄村技术人员对核桃树进行管理 张文军摄

因人施策 精准滴灌保脱贫

“党的政策好,帮扶干部好,扶贫出实招。我当上了生态护林员,工资每年5000多,屋顶光伏一年稳挣五六千,一年下来,仅这两项收入就有1万多。”寒王乡石港口村贫困户崔富红一脸喜悦地说,“现在,市林业局扶贫工作队还帮我修了房子,俺全家这日子是越过越美好,这心呀也越活越亮堂。”

崔富红家的五间土坯北房前墙被换成了红砖,贴上了白瓷砖,装上了铝合金门窗、纱窗,室内也装饰一新。一个农家小院被喜气笼罩着,院内的玉米囤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黄。

“感谢你们帮我刷墙、刷屋顶,现在我对扶贫工作队比对我女儿女婿都满意。”市政府办公厅派驻桐峪镇下武村“第一书记”王俊华刚进入村民马凤兰家的门,就收到了这位花甲老人对工作队的连连称赞。

左权县县长赵宏钟在多种场合强调,对贫困户的扶持措施必须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细之又细,项目到户,利益到人,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足“绣花”功夫。

政府“帮”、能人“带”、群众“脱”有机结合,帮扶到户到人,脱贫一个不落。以户为基、因人施策,进行“精准滴灌”。左权县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先后组建了95家造林绿化、农建水保、造地整地专业队,吸纳带动贫困人口2064人,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针对缺技术的贫困户,开展了50余场核桃产业培训,培训贫困人口2万余人次,截至目前,全县2.2万贫困人口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3亩、增收2053元,同比增长14%;面向劳动能力不足的深度贫困户,左权县将光伏发电作为兜底产业,发展屋顶光伏电站1860户,并网发电后每户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金融扶贫,左权县为全县5100户贫困户发放贷款2.2亿元,户均增收2588元;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还领到了补贴的交通费(县内300元、县外省内500元、省外800元)……

2017年,左权县通过因地制宜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尽力拓宽增收渠道,让打工的有工资收入,种地的有经营收入,入股的有分红收入,享受政策的有转移性收入,点点滴滴,实现稳定脱贫。

山西省左权县金融扶贫惠百姓 张文军摄

强化督导 四级联动压责任

今年以来,左权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树立“以户为基”扶贫理念,实施了“七大攻坚工程”“二十一项专项行动”,量身定制了102个贫困村脱贫计划,铺排了1400余个扶贫项目。为了压实责任,全年共组织160余次督导,为精准脱贫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强保证。

11月16日,县委书记王兵带领6个督查组,分赴粟城乡7个贫困村检查帮扶手册536本,并入户对账核查,当场反馈问题54项,要求乡镇限期整改。县党政“一把手”以上率下抓督导,先后30余次带队检查乡镇部署及手册填写情况,将责任明确到乡镇和各帮扶单位、贫困村“两委”。

在此基础上,左权县积极推行包片驻乡镇督导,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130余次深入所包乡镇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当下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县脱贫领导组。县脱贫攻坚联络员驻到乡镇,全面督促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落实责任;成立专项督查组督导,抽调13名认真负责的业务骨干,组成3个专项督查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轮回指导;借力省市检查组督导,把省市督导要求转变为自身体检标准,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梳理整改。通过四级联动督查,层层传导“以户为基”压力,级级压实“精准帮扶”责任。

12月4日,山西省贫困村提升“冬季行动”观摩暨晋中市以户为基“双落实、一达标”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左权县召开。全县“以户为基”定措施、定产业、抓落实的帮扶经验,得到省市总结肯定和示范推广。未来,左权县将瞄准2018年底摘掉贫困帽的奋斗目标,继续围绕“以户为基”,把每项政策、每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贫困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陈晓文 侯俊伟)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辽阳镇东沟村山坡核桃园 张文军摄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农民上山栽植核桃树 张文军摄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标准化核桃园 张文军摄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芹泉镇小南庄村新建的蔬菜大棚 张文军摄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粟城乡柏峪村光伏电站 张文军摄

鲁西民居建设习俗

在城乡建设中,民居建设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中原与边陲,山区与水乡,民居建设风格差异很大。鲁西、豫东、冀南地处中原,民居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鲁西地区为例,对民居建设的特点与源流略作剖析,以便从中探索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规律。

村庄

村庄就是散布于各地的民众聚居点,它由原始社会的部落演化而来。农民以土地为生存之本,以村庄为食宿之所,世代相传,进化缓慢。鲁西人家乡观念很重,恋乡情结无术可解。“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热土难离,穷家难舍”;“出外一里,不如家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俗谚给这种乡土观念作了最好的注脚。在省内,同为鲁西人便觉格外亲近;出了省,一提“山东人”便自然成为“老乡”;到了国外,都是中国人便如同一家人;将来到了月球或火星上,大概一提“地球人”便成了同祖同宗的血亲。乡土情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特点,只不过在鲁西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罢了。

鲁西多平原,人口密度又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容易被拉近,这可能是鲁西人好认“老乡”的原因之一。如果在山区,住户散居于山坡上,山沟两边的人“对面能喊话,相聚走半年”,彼此关系的亲密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鲁西地区村庄的稠密度很大,有的村庄不断扩展,渐至两个或几个村连在一起,最终合成了一个村。村庄的最初选址多与自然环境有关,高亢、土地肥沃、靠近河流与交通要道是最基本的选址条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村庄的最初形成多带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即同姓立村;后来随着宗族的兴衰变化和异姓人的“跳槽”迁入,才形成了许多复姓村。鲁西一带村庄规模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一个村只有几户,有的一个村聚居数千人。为便于管理,官方往往把几个小自然村合成一个行政村,或把一个大自然村分成几个行政村。鲁西的村多以村、庄、屯、楼、庙、家、营、寨、海、沟、口、铺、桥、行、堤、园、集、炉、寺、窑、疃、镇、山、坡、固堆、堂、滩、坑、头、店、厂、场、官目、坞、州、科、坊、河等命名,其共同名称是“村”。村名多冠之以姓,这是以姓立村的明证。经过千百年的变迁,如今一些以姓取名的村已经名不副实,多数村形成了众姓杂居的局面。

鲁西的村庄布局多是“南北胡同东西街”,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平原地区多南风、北风有关。人口多的村常有前、中、后街。因为街道为东西走向,故多数村庄的形状东西狭长。旧时村庄的街道无统一规划,多为自然形成,故街道多弯曲,且宽窄不一,房屋建设前突后陷,犬牙交错。近几年不少村庄搞了街道规划,但落实起来困难不小。尽管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宅基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固守的却是“老宅基不可变更”的旧观念,使拓宽取直街道遇到了不少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手里钱多了,年轻人大都到村外圈地建房,村中的老宅老房多是年老人“留守”,有的甚至长期闲置,形成了“空心村”。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基层干部想改变现状,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旧时的村庄,中心位置多建有关帝庙等供祭祀用的建筑,村头则建有土地庙。建国后土地庙拆毁,关帝庙多改为学校等公共设施。旧时几乎每个村中都有取土形成的大坑,下雨时,雨水顺街道流人坑中。有的坑长年不干,给村民养鹅鸭洗衣物提供了方便。后来由于排水系统畅通,加之地下水位下降,各村的大坑一年四季素面朝天,蓄不住水,不但村民们的鹅鸭变成了旱鹅、旱鸭,连妇女们洗洗涮涮也不得不靠家中的压水井或跑到村外找机井。旧时村中人畜用水靠的是公用砖井,砖井多设在村中或村头,汲水靠辘轳、桔槔或井绳,村民将水挑到家里以大缸贮之备用。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砖井渐趋干涸。八十年代初家用压水井出现并迅速普及,条件好的村自办了自来水。近年来,自来水已成为农家用水的主要水源。

旧社会,少数村庄建有土围子,目的在于防止土匪和散兵游勇骚扰。建土围子时挖土形成的环村沟积水后称“海子”,是护卫村子的又一道屏障。现在土围子已鲜为人知,有些村子筑起了围村路,栽植了围村林,使村庄的自然环境日趋美化。

旧县城周围的村庄多小而分散,边远地区的村庄多大而集中,这与安全因素有关。县城周围安全系数较大,村子小些也不用害怕;边远地区,匪盗容易孳生,故必须聚集成大村,才能使坏人作恶时有所顾忌。

院落

鲁西一带农村,几乎家家有院,院墙成了家内与家外、这家与那家的唯一物质界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县城的机关家属院只有大院没有小院。由于条件限制,一排房子大家分而居之,房门即是院门。八十年代后,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机关家属院也形成了大院套小院的独特结构。多了一道院墙便增加了一道障碍,住独院时与住通排房时相比,邻里之间的往来明显减少。

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崇尚“智圆行方”,故院落的设计也多是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不论建于街道以北还是街道以南,院子的主方位都是坐北朝南,这符合北半球的地理特点,也是中国人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共同习惯。不过,由于测量技术上的差异,有的村的建房略偏向东南,有的村则偏向西南。在看日头判时辰的年代,偏向东南的村午饭吃得早,偏向西南的村午饭吃得晚,其时差常在一个小时以上。临河的村庄往往顺河堤走向建房,方位观念不强。一般人走进村子,很难辨清方向。莘县樱桃园乡的道口和阳谷县的大小迷魂阵都存在这种情况,历史上还由此演绎出了许多有趣的传说。迷魂阵村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进了迷魂阵,秀才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日头天上转,方向随时变。好象把磨推,老路转到黑。”这是对无规则村庄建设感受的真实写照。

鲁西农村的院落建设具有向阳性、封闭性、紧凑性、实用性四大特点。向阳性是说所有人家皆以北屋为正房,正房最高,南屋最低,即使冬天,院子也能得到较充足阳光;封闭性是说院子多为四合院结构,即使只有北面有房,其他三面也要有墙,整个院子只有大门可供出入,有后门者极少;紧凑性是说院与院紧密相联,左右邻居只有一墙之隔,前后邻居往往以前面一家的正房后墙为界,不再另砌院墙,邻里之间真正是此呼可以彼应,鸡犬之声相闻;实用性是说院落设计不重华美重实用。大门的设置以出入便当为标准,厕所多放于偏僻隐蔽处,正房为居室和客厅,其他房子的安排视情况而定,处理原则是方便实用。

对于农民来说,院子是自己的一统天下,是个小社会。不用出院门,吃喝拉撒睡一切问题都可解决。厨房厕所家家都有,不少人家的院子里还有猪圈、羊圈、兔窝、鸡鸭窝和大牲畜棚。院中一般都有粪坑,用于贮存污水和积肥。有机动三轮车和小拖拉机的人家还有专用车棚,既可保护车辆,又能防盗。压水井几乎家家都有,村中的砖井大都废弃,“井台会”早已唱不成了。

在一个院子中,最好的房是北屋,其次是西屋,均适于住人。东屋西照日头,太热;南屋阴暗潮湿,都不是作卧室的材料。俗谚说“东屋南房,不孝儿郎”,就是这个道理。按老传统,长辈住正房,儿女住偏房。现在住房多了,晚辈也进入正房和老人平起平坐;个别人家青年人开进正房,“老不死的”被打入偏房,这无异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滑坡现象。

旧时的院墙多用草泥筑成,顶多下面有几层防潮砖。还有一些院墙纯用土夯造,墙面长出苔藓之后,倒也耐碱耐冲。富裕人家的院墙虽然也以草泥作主体,但上有盖瓦下有砖,其坚固美观程度决非纯土墙可比。近几年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农村中纯砖院墙渐多。

在院门建设上,旧时只有富裕户比较讲究:高高的门楼;油漆门扇,上有门楣、门纂、门头板,下有高门槛、石门枕,前有栓马桩、上马石,内有门闩和腰栓,既气派又坚固。家中有大车的户所建院门特别宽大,俗称“过车门”。临街做买卖的商户往往设计成“栅板门”,开张时可将活栅板一块一块地顺上下滑槽卸下。院门内多有影壁墙(亦称“照壁”),使院子更加严密。影壁墙上以字画作装饰,美观又大方。至于贫穷人家,住房尚难建设,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和物力在院门上下功夫。中等户有双开门,下等户用独扇院门,最贫困者往往用木栅栏权充院门,只能挡挡猪狗而已,对人来说形同虚设。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建筑材料的进步,农村多数院门建设都上了一个档次,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院门宽大,可供机动三轮车和中小型拖拉机出入;二是铁门明显增多,木板门渐被取代;三是外观装饰渐趋美观。不管院内建设如何,院门总要讲究些。门脸和影壁墙大都用瓷砖粘贴,从直观上便一下子给人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

在庭院的绿化上,鲁西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院中多植枣、石榴、葡萄等干鲜果树,庭院经济发展较快。用材树以槐、杨、榆为主,多植于院前屋后和空闲宅基上,并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原因是“桑”与“丧”谐音,不吉利;“柳”与“流”谐音,屋后栽柳有财源流失之嫌。近年来,农家庭院中种竹养花者越来越多。

屋室

在鲁西一带,住房质量的提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按主要建筑材料划分,大致有土、砖、水泥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进步的缓慢,以土为主建筑材料的阶段持续时间最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数千年中,农房建设基本上都处于这种十分原始的阶段。农房建设的进步,在结构、墙体、房顶、地面、门窗五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结构 旧时正房多为三间,两明一暗,即两个贯通间,一个暗藏间,也称“隐间”,无外门。两间正房者一般都为通间。房间设计面积较小,一般进深四米,间阔三米,无廊厦。有的在山墙外附建一个屋顶呈一面坡形的小屋作厨房或盛放杂物用,远远看去像挎着一个篮子,故称“挎屋”。厢房面积更小,一般为两通间,每间长宽各三米左右。厢房与正房之间的夹道不得大于三尺,信风水的人认为夹道大了“脱气”,不吉利。大门置于东厢房或西厢房南端,以厢房南山墙为影壁墙;建有南屋者则将大门置于南屋的东头或西头。只有大户人家将大门楼置于南边正中处,两边挎建“耳房”。鲁西农村的这种建房结构传承千百年,一直没见多大变化。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宅基面积的扩大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不少农家的正房结构开始变成“明三暗五”,即一排房子只有三个外屋门,看起来是三间,实际上是五间,当中的三间有廊厦,每间房的进深为5至6米,间阔增加到3.5米以上。为了使院子通风透光,两侧建厢房者不多,建南屋者更少,标准的“四合院”在今日鲁西农村已很少看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一些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开始在农村出现。

墙体 旧时,中等以下农户建造墙体的主要材料是草泥,墙基部分用五到十五行砖;贫穷人家干脆一个砖都不用,全部用草泥垛成墙体。在砖十分缺乏、价格又比较贵的年代里,即使墙基用砖也本着能省即省的原则,先用条砖砌成空槽,再用碎砖烂瓦将当中填实,俗称“填楦”。为防草泥将内空的砖基撑坏,砖基上面铺一层干草,然后再垛草泥。墙体垛到一定高度时要停几天,待下部变硬后再垛上部,以防下部坍塌。这种做法俗称“晾茬”,一面墙至少要分三次筑成。泥筑的墙体大都较厚,一般在一尺八以上,这种墙很利于保温,使室内冬暖夏凉。

随着烧砖业的发展和商品砖价格的下降,从六十年代起农村建房用砖逐渐增多。先是用砖柱将木梁架起来;然后是砖包窗、门口;再后是屋子的四角砌成砖柱,称“四角硬”;接下来是砖包山墙,砖包后面;最后发展成全部用砖砌成的“浑砖”墙。改用纯砖砌墙之后,墙体厚度便减了下来,一般后墙、山墙厚37公分,其他墙25公分。砌墙的粘合剂最初用灰土,后来用石灰膏,现在有不少地方已采用水泥、石灰、砂子三合一的砂灰浆。有的还将外墙全部用水泥抹平,或者用水刷石、瓷砖加以装饰,墙体的坚固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

房顶 鲁西的民居多为平顶房,除学校等公共设施外,少见瓦房。农民习惯于把平展的房顶当作小晒场或存放玉米穗、地瓜干之类;夏季,房顶是纳凉的好去处,有的人甚至喜欢在房顶上过夜,贪图那种南风北刮的宁静与清凉。旧社会的大富户和少数喜欢标新立异者建瓦房作居室。旧时用的是小青瓦,俗称“小瓦”、“布瓦”(因瓦上有布纹)、“鱼鳞瓦”(因其形状如鱼鳞);后来改为机制红瓦,亦称“洋瓦”、“大瓦”、“平瓦”。在农民心目中,瓦屋和楼一样一直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平顶房也有三六九等。最简易的平顶房以梁、檩承重,秫秸登顶,秫秸茬作檐。秫秸上面铺草,草上面压土,其重量相当可观。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都要未雨绸缪,给房顶上一层泥。以后如发现漏雨,随时撒盖瓦碱土。瓦碱土性易板结,遇水结成硬壳,雨水不易下渗。如此上来盖去,房顶往往达一尺多厚。所以土顶房要求梁、檩要硬,梁稍细者要辅之以柱,帮助承重。再好一些的平顶房用苇笆代替秫秸簿子,或者檩上架椽,用“八砖”登顶。苇笆耐沤,寿命长;“八砖”登顶可保持房顶平展,但对梁、檩、椽的质量要求较高。“八砖”是一种薄型砖,因其八寸见方,故称“八砖”;又因其能代替苇笆,亦写作“笆砖”。这类房顶草土层较薄,上面往往以灰渣捶顶,形成一层耐水冲的硬壳。捶顶之后,便不用年年泥房。近几年预制水泥板在农村大行其道。用预制板作房顶,省去了梁、檩、椽、笆等构件,造价并不太高,坚固性却大大增加。唯一的缺点是隔热性差,处理不好还会漏雨。不过从总体来看,预制板作顶利多弊少,农村建房已普遍采用。

地面 旧时的农村,除少数盖得起瓦房的富户以八砖铺地外,多数民居的房内地面都是土的。八十年代开始有砖铺地面,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不少人搞起了水泥地板,且有逐渐普及之势。九十代年末期,农村有些青年结婚,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在新房里铺设地板砖。不过从总体来看,还是以砖铺地面和水泥地板居多。

门窗 旧时农村房屋的门窗多系木制,且形制较小。门为木板门,门上多设“亮窗”。亮窗的功用有三:一为使门与窗的上沿取齐,外观好看;二为通风透光;三为便于家燕出入。亮窗与过木之间的空隙,俗称“燕路”。窗多为木棂窗,窗小棂密,通风透光性很差。有的人家在山墙较高的位置开三角形小窗通风。后墙一般无窗,少数人家正间的后墙安装小吊窗。老房子门窗都透风撒气,冬季室内室外温度相差无几;近几年带铁棂的玻璃门窗在农村已普及,密封与保温性皆较好。但正间仍为双扇门,不开窗。有的家庭为增加正间的透光性能,开始使用“连窗门”,即在门的两边各挎一扇窗,门与窗连为一体。进入新世纪,使用铝合金门窗者开始出现。

建筑禁忌

民间建筑中,有许多不约而同的禁忌。这些禁忌,有的来源于代代相传的旧习,有的来源于风水先生的说教,虽然缺少科学依据,在民间却是笃信不疑。现举几例,以收存史之效。

住宅选址 住宅选址以高亢向阳为要,高亢可避水患与潮湿,向阳可得温暖。选址最好面水靠山,前面无河,水塘亦可;后面无山,塔、岗或高地亦可充数。背水建房,乃民间大忌。

正房建设 正房应该高于配房。前后院的正房,必须前低后高。如果前房建高了,后房应在房顶上另砌一砖屋,以高过前房。

配房建设 三面配房之中,应该东房最高,南房次之,西房最低。东西配房与正房之间的距离以三尺为宜,太近谓之“憋气”,太远谓之“脱气”。配房的进深,不得超过正房一间的宽度,否则谓之“侵主”。正房忌西宽东窄,这种情况叫“白虎探头”、住户会短命。

院门建设 院门应略高于配房。院门的出路一方应该有配房,且必须与配房相连。院门正对正房门者,必须有影壁。正房的山墙或后墙与大门不可正对丁字路,否则应镶嵌“泰山石敢当”条石。胡同两侧的院门可正对,宜大小相同,同宽同高,不宜相错,相错谓之“咬牙”。

厕所建设 厕所应建于院子的四角,不可紧挨院门。厕所以隐蔽为要,不可建于冲要处。按五行说法,春不建东门,夏不建南门,秋不建西门,冬不建北门。

上梁 梁是一座房屋牢固与否的关键,故需精心选择。一般说来,槐木、柳木不宜做梁,因为这两种木头阴气太重,做梁晦气。质脆易折的木头也不宜做梁,这当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上梁之前,不得说不吉利的话,更不准在梁木上跨来跨去。上梁前要先祭梁,并系上红绸,贴上“上梁大吉”或“上梁逢黄道”之类的红纸条。

开工日期 开工要讲究太岁方位。太岁就是木星,如果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就会招致灾难。至于太岁何时在哪个方向出现,须由风水先生测断。太岁又叫“三煞”。“三煞”即动煞、灾煞、岁煞,“三煞”在哪个方向出,哪个方向便不宜建房。农村建房的开工时间讲究杨公忌。杨公即宋代术士杨救贫,杨公忌日每月一天,从农历的正月十三日开始,每月递减两天,其后依次为二月十一日、三月九日、四月七日、五月五日、六月三日、七月一日、八月二十九日、九月二十七日、十月二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杨公忌日,百事禁忌,当然更不宜开工建房。至于建房具体日期的选择,按八卦和天干地支说又有很多讲究,一般人很难搞懂。总之,听风水先生的话便一切不错。风水先生们也就是指望这种匪夷所思的说教赚些散碎银子贴补家用。

门窗设置 一般说来,门窗的上沿应该同高。但门太高有碍观瞻,窗太低对采光不利,为此,多在门上设亮窗,以与窗子上沿取齐。另外,不管南房与北房、东房与西房,均不可门门相对。按农村迷信说法,门和窗不可乱改,素有“窗改门,要死人”、“门改窗,不死也有伤”之说。

其他禁忌 按古代相书的说法,住宅建设有二十四忌,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一忌院门冲配房墙角,冲了谓之犯五鬼路,须建影壁以破之;二忌东南正门开东北后门,犯者谓之绝命路;三忌厕所开在大门旁,犯者主老翁身心不净;四忌厨房远离正房,犯者主老翁伤;五忌正房一间一厦,犯者主三年不免哭声;六忌正房的左右耳房后墙突出于正房后墙,犯者主伤丁绝后;七忌开东南或西南门而无南房,犯者招祟;八忌配房直顶正房,犯者主少男多伤;九忌配房在山墙开门,犯者主兄弟不和;十忌南房不留北窗而留南窗,犯者主子孙忤逆;十一忌正房过高,配房过低,犯者主出孤寡;十二忌正房两头开窗,犯者主家庭不睦;十三忌南房用横梁,犯者主百事不顺。以上诸条,俱是风水先生说教,其中是否有一定科学道理,尚待考证。

模式口文保区首批重点院落完成改造

走近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9号院,门口是四合院中常见的宅门——如意门。踏过门槛儿,放眼望去,整个院落的建筑风格保留了老门道、历史文化墙及北房等原有的建筑和印记……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及环境整治项目实施主体北京石泰集团获悉,目前,模式口199、200、223号3处示范院落已完成改造及招商,预计7月初对外营业。

在模式口大街东口,立着一块非常醒目的牌匾,上书“驼铃古道”四个大字,这里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全长1500米的模式口大街,如一条长龙东西横贯,因千百年来连通京城与塞外,被称为“千年古道、百年老街”。从2017年模式口改造首个试点工程——南小街段修缮至今,整个街区改造已经持续了4年,去年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向纵深发展。

模式口大街199号院就位于过街楼遗址斜对面。这个院落的原主人姓厉,民国时期曾经在模式口大街上开过药铺。搬走前厉老的儿子特意交代:“北房不能拆,给我们留个念想。”如今走进这个四合院,抬梁、炉坑、土炕都得以保存,设计方在保留了老门窗的基础上,还为老房子加装了空调和具有古风的铝合金门窗。未来,这里将成为199号精品文化院落的“会客厅”。

“199号院将打造成‘民宿+酒吧’复合产品。”模式口项目全过程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常娜介绍,这个院落将包含高端民宿、临街水吧、特色酒吧等多种功能。整体院落除北房外,院内其他建筑则更偏向现代化,主要提供住宿休憩的私密空间,共有五个套房,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格局。“199号院可能会承接部分冬奥接待功能,我们整体文保区都是要做好冬奥配套服务”。

与199号院只有一墙之隔的200号院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打造“精品民宿+轰趴+简餐”复合型院落,满足年轻人休闲需求。223号院作为东入口重要节点,引入精品徽菜品牌——徽镇小厨,将现代建筑元素和街区传统风貌有机融合,院内增加古典园林景观,打造庭院餐饮、休闲空间,也将马上对外营业。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口这3处示范院落在改造完成时,就已经“名花有主”了——为最大限度避免院落闲置,这里的改造和招商工作是同步进行的。据199号院的建筑师郝阳介绍,精品院落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不同,需要10厘米10厘米地去调整,以便从设计上保证老建筑的“尺度感”。同时,改造的每一步都要与商户、业主进行充分沟通,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外部环境无论怎么改,民生改善才是重中之重。”北京石泰集团副总经理茹涛介绍,整个模式口文保区的改造修缮工作,一直坚持“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理念。“目前80%的老百姓还住在这里,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也不断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不仅置换了低端业态,还为百姓腾出了更多生活空间,比如在龙王庙前和二号院书店前建小广场,提升百姓生活的品质感,让居民和游客实现共生共赢。”

隔热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端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