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固废网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障我区工业的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稳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结合广西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现状
(一)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广西14个设区市334家主要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企业中,固废种类以冶炼渣、赤泥、尾矿、石材加工废料、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为主,历年总堆存量约为2亿吨。初步统计2018年产生量分别约为1350万吨、1200万吨、1100万吨、175万吨、600万吨、250万吨,占全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75%以上。其中柳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玉林市以冶炼废渣为主,百色市以赤泥和尾矿为主,河池市以冶炼废渣和尾矿为主。
(二)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
据调查,2018年广西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4675万吨,综合利用量约2620万吨,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为56%;冶炼渣、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大于90%。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期,钢铁、有色、石化等资源型产业仍有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钢铁、有色生产产能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稳步增长,将会对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挑战,加快实施工业固体综合利用和处置工程,对于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层次不高,综合利用效益低。
广西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存在许多技术瓶颈,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产生地域与利用地域区间跨度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投入大、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链联系不紧密,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向广度推进。
2.利用途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
一是工业固废虽然品种多,但利用途径单一,主要用作水泥、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材料;二是工业固废虽然组分多样,但产业链条不完整,大部分以提炼主要金属为首要目标,有价组分回收不充分;三是工业固废从产生收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融资到管理运营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纵深发展。
3.要素配置不优,产业模式创新不足。
一是创新资源聚焦不够。工业固废产生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产学研机构联系不紧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分散,导致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进展缓慢,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及评估方法不完善,对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支撑能力不足。
二是产业模式创新不足。固废产生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之间产业协同能力差,缺乏深度开发固废利用价值的合作意愿和动力,仅仅出于社会和环保责任的需要简单将固废推向市场,商业模式单一;固废产生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呈离散型分布,产业链条整合不足,专业性或综合性循环利用园区或基地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
三是政策支撑能力不足。缺少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强制性要求和针对性奖惩措施,企业缺乏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压力与动力;现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新产品尚未列入税收优惠目录,尚未建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资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核心,以建设重点工程和试点示范为支撑,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案,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使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源头减量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优化设计、科学管理,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通过提高品质、扩大品种和拓展应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增加大宗固体废物利用量,最终实现大宗固体废物增量和存量总和的负增长。
坚持创新驱动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创新驱动,鼓励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技术集成、产业示范推广。完善政策,研究制定有效推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坚持规模发展和重点企业扶持相结合。鼓励大掺量、规模化利用,扶持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方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力争做到“吃干榨尽”。
坚持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相结合。重点突破产生大宗固体废物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从技术、标准、政策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因地制宜,研究和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冶炼渣、赤泥、尾矿、石材加工废料、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广西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分类施策和政策资金引导,打造工业固废高效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性服务平台,探索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及项目,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
到2021年,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比2018年提高5个百分点;培育5个以上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园区)和20家以上骨干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突破1000亿元;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利用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
三、主要任务
(一)冶炼渣
目前,广西主要的冶炼渣包括钢渣水渣、有色金属渣(铜渣、锌渣、铅渣、锡渣、镍渣)、锰渣(电解锰渣)、少量电石渣等,主要分布在柳州、贵港、河池、防城港、北海、玉林、桂林等市。2018年,冶炼渣产生量约135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为1225万吨,综合利用率91%。预计2021年产生量约1850万吨。目前,冶炼渣的主要处理工艺有水泥生产工艺、矿渣微粉生产工艺、全自动砌块成型工艺及其他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工艺等。
1.目标任务
积极推动高炉渣、钢渣及尾渣深度研究、分级利用、优质优用和规模化利用。推动有色冶金渣提取有用组分整体利用、含重金属冶金渣无害化处理及深度综合利用;推广技术先进、能耗低、耗渣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全面实现钢渣"零排放"和有色冶金渣清洁化利用O强化龙头企业支撑,拓宽综合利用方向,重点研发和应用3-5项先进关键共性技术,培育5家以上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完善以冶炼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3个以上综合利用园区基地或园区。到2021年,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2%。(责任落实单位:柳州、贵港、河池、防城港、北海、玉林、桂林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园区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在钢铁行业中,重点研发和应用精炼钢渣、矿热炉渣生产活化超细微粉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钢渣自解及稳定化技术、钢渣微粉和钢铁渣复合微粉应用技术,推进钢铁渣在路基材料及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在湿法冶炼锰企业中,应用和推广锰尾渣永磁综合分选及利用技术;电解锰渣制备水泥缓凝剂、水泥混凝土掺合料、蒸压砖、路基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技术。
在有色金属行业中,重点研发和应用冶炼渣重金属离子固化等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冶炼渣多元素回收与无害化利用技术,实现有色冶炼渣清洁高值综合利用。
3.重点工程建设
以高炉水渣、精炼钢渣、矿热炉渣无害化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钢渣综合利用企业与冶炼企业深度合作,在柳州、贵港、防城港、北海等市的钢铁生产企业重点配套建设矿渣微粉生产、含铁金属颗粒回收、路基材料和建筑掺材生产项目,重点培育北海、防城港2个以钢铁废渣无害化治理和综合利用为主的综合利用园区或基地,实现新增综合利用能力650万吨,新建钢铁生产线需配套建设相应的综合利用项目,实现钢渣“零排放”及存量总和负增长。
以有色金属冶炼渣多金属回收和无害化治理为重点,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在河池、防城港、崇左等市重点建设以铅锌锑铜火法和湿法冶炼渣为原料,综合回收锌铅铜铁银铟等有价金属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河池有色金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在玉林市以含镍废渣为原料重点建设塑性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材项目;以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着力点,重点打造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锌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稳定的废物利用和资源再生能力,支持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基地。实现新增年处理有色金属冶炼渣能力350万吨,其中综合利用能力150万吨,实现有色冶炼渣清洁化利用。
充分挖掘冶炼渣产生量与存量综合利用能力差额,持续推进存量综合利用能力挖潜改造,进一步加强冶炼渣产生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头消纳中小企业冶炼渣,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协同处理能力。
(二)赤泥
赤泥是广西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产生在百色市。2018年赤泥产生量约120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110万吨,综合利用率9%,预计2021年产生量约1500万吨。目前,赤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主要有赤泥磁选铁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提镓技术;缺乏大规模综合利用技术,仅有少部分赤泥用作建材生产辅料。受资源品位低、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目前赤泥主要采用堆存覆土的处置方式。
1.目标任务
鼓励企业从源头消减赤泥的产生量,综合提取多种有价金属组分。以低成本规模化消纳赤泥为重点,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展赤泥预处理深度综合利用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2-3项先进适用技术,培育2-3家赤泥深度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到2021年,赤泥综合利用量达到215万吨/年,综合利用率达到14%。(责任落实单位:百色、防城港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重点研究和应用赤泥低成本脱碱技术、还原提铁技术、综合提取多种有价组分技术,零排放清洁生产氧化铝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高铁赤泥及赤泥铁精矿选铁技术,赤泥生产水泥、路基固结材料、工业窑炉用耐火保温材料等一批先进技术。
3.重点工程建设
以赤泥深度磁选、综合回收多种有价金属组分、生产建筑材料为重点,新建氧化铝生产线需配套建设赤泥深度磁选项目。在百色市重点建设赤泥深度磁选项目,综合回收镓、钪、钛等有价金属项目,碳热还原生产合金材料项目,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赤泥项目,新增100万吨/年赤泥综合利用能力。
(三)尾矿
广西尾矿类型主要是锰、铅、锌、锡、锑、铝土尾矿,分布在河池、百色等市。2018年,尾矿产生量约110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为340万吨,综合利用率31%。考虑到采矿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能增长,预计2021年尾矿产生量保持在1100万吨左右,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采空区回填和尾矿制砖等方式。由于尾矿含有多种残余的有色金属、硫化矿物、氧化矿物和硅酸盐类矿物,综合利用难度高,综合利用率低,目前主要以堆存形式处理。
1.目标任务
以尾矿有价金属组分高效提取、建材生产、尾矿充填、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发和应用2-3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设3个以上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培育2家以上骨干企业。到2021年,新增8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能力,尾矿综合利用率提升至34%以上。(责任落实单位:河池、百色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重点研究和应用铅、锌、锡、金、铜等复杂尾矿综合回收有价金属及尾矿充填等清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基于生物技术的金属矿山尾砂库复垦技术,以及尾矿胶结充填用新型胶凝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钒钛磁铁矿选铁尾矿回收钛铁技术,尾矿生产混凝土、砂浆、砌块及装配式建材技术,全尾矿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技术。
3.重点工程建设
以铅、锌、锡、锑等尾矿的无害化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多金属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尾矿库综合治理开发、尾砂胶结充填等工程建设。在河池等市重点建设尾矿无害化浮选综合回收铅、锌、银、铟等多金属示范项目;在河池、来宾等市建设全尾矿胶结充填、尾矿干排干堆充填项目。新增8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能力。
(四)废石
广西主要的石材加工废料包括大理石、花岗岩、人造岗石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及废渣,分布在贺州、梧州、桂林等市。2018年,石材加工废料产生量约175万吨,综合利用量约为140万吨,综合利用率80%。预计2021年石材加工废料产生量约为355万吨。目前主要利用的途径有生产碳酸钙粉体材料、替代部分钙质原料生产水泥、作为路基材料及建筑材料等。
1.目标任务
以分类回收、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政府引导,因地制宜拓宽市场化消纳渠道和消纳能力。围绕规模化和高质化综合利用,重点推广2-3项综合利用技术,培育10家以上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到2021年,实现350多万吨/年石材加工废料综合利用能力,考虑综合利用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石材加工废料综合利用率可提升至96%以上。(责任落实单位:贺州、梧州、桂林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研究和应用石材加工废料在水泥、玻璃、陶瓷等生产中的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大荒料开采技术,利用石材加工废料生产人造岗石、碳酸钙粉体、混凝土骨料以及市政、水利、交通工程用路沿石、生态砖等技术。
3.重点工程建设
以水泥、陶瓷、混凝土、预拌砂浆等建材生产企业和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施工企业为依托,推进石材加工废料大规模和高值化集中综合利用,在梧州市、贺州市建设石材加工废料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和园区,实现350多万吨/年石材加工废料综合利用能力。
(五)粉煤灰
粉煤灰的产生集中在火电厂和大型工矿企业的动力锅炉上,主要分布在百色、防城港、钦州等市。2018年,粉煤灰产生量约60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为570万吨,综合利用率95%,预计2021年粉煤灰产生量约为650万吨。粉煤灰是生产水泥、混凝土等建材产品的优质原材料,应用领域广泛,但由于粉煤灰产生和使用的区域分布不匹配、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粉煤灰得不到最大化利用。
1.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粉煤灰产生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之间的合作,到2021年,粉煤灰基本实现完全利用。(责任落实单位:百色、防城港、钦州、南宁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能源处、科技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研发和应用粉煤灰制备高强度发泡陶瓷材料技术,继续推广粉煤灰制混凝土、砌块、陶粒等利废建材生产技术。
3.重点工程
以生产粉煤灰混凝土、砌块、陶粒以及装配式建筑板材等为重点,建设2-3个粉煤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新增年消纳工业粉煤灰110万吨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线,考虑综合利用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可提升至98%以上。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从源头减少粉煤灰的产生量。
(六)工业副产石膏
广西的工业副产石膏包括脱硫石膏、磷石膏、钛石膏等,主要分布在百色、防城港、梧州、来宾等市。2018年,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约25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为 23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考虑新型脱硫技术应用及相关产能增长,预计2021年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保持在250万吨左右。目前,工业副产石膏主要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石膏建材。
1.目标任务
以大掺量综合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砌块(板)、石膏模具等石膏新型建材产品为重点,建设2-3个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同步推广新型脱硫技术,实现生产源头减量。到2021年,实现250万吨/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能力,考虑综合利用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6%左右。(责任落实单位:百色、防城港、梧州、来宾等市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轻纺处、科技处)
2.技术应用及推广
开发和应用离子液脱硫生产硫酸、工业废酸真空浓缩、复合胺法烟气脱硫等新型脱硫技术,从源头上削减脱硫石膏的产生量。重点应用和推广化学法处理磷石膏技术及工业副产石膏制备高强石膏技术,以及超高强石膏粉、石膏晶须、预铸式玻璃纤维增强石膏成型品、高档模具石膏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及装备。
3.重点工程建设
以生产源头减量为重点,建设1-2个新型脱硫示范项目。以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2-3个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强石膏粉等示范项目。实现250万吨/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与自治区实施方案做好衔接,针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节点,落实保障措施和责任人;自治区工信厅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季报制度,通报工作进度、交流工作经验,根据工作需要,组织评价考核,适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建立联动机制
各级工信部门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与环保、税务部门的联系沟通,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建立;要加强与科技部门的联系沟通,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推广;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沟通,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政策;要加强与投资促进部门的联系沟通,吸引区外发展前景较好的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入桂;要加强与发改、土地、规划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前期和立项审批工作;要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联系沟通,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相关标准体系建立。
(三)落实扶持政策
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落实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以及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统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工业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通过直接股权投资、设立子基金、补助、贴息、事后奖补、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
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研究和落实区别化扶持政策。利用广西科工联席会议制度平台,统筹创新资源,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荐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推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益突出的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专项资金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落实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政策,鼓励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在经批准的原工业用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简化项目审批手续。
(四)创新发展模式
组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建设常态化的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打破行业和空间界限,集成产业链,重点培育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核心功能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循环化园区。鼓励有环境风险的大宗工业固废由传统治理模式向无害化低值化综合利用模式转变,防止治理成本高于综合利用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和消除污染隐患。针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以砌块、墙材、路面基材、掺材等低值建筑材料为主要产品的特点,明确属地责任,探索制定以PPP等新型合作模式推动政府建设工程优先采购就地消纳政策。
(五)完善管理体系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源头减量减排。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工业固废数据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和分析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生和利用趋势,强化督促指导。研究完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发挥综合利用产品和应用标准的支撑作用,推动和规范产业发展;制修订综合利用设备、工艺、产品质量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和建筑标准、施工规范等上下游产业标准之间的衔接,解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应用的标准瓶颈问题。探索建设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发布产品展示、市场需求、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服务信息,进一步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