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期该局对粮食加工品、餐饮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等3类食品进行安全监督抽检,发现2批次油条铝的残留量超标,1批次卷粉及桂林米粉违规使用防腐剂,涉及桂林、钦州、贵港、贺州等地4个商家。

据介绍,此次抽检粮食加工品112批次、检出2批次不合格样品;餐饮食品42批次,检出2批次不合格样品;食用农产品47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样品。

资料图片。

此次抽检不合格的2批次粮食加工品样品,分别是钦州市钦北区玉萍米粉摊销售的“卷粉”和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佳润购物广场销售的“桂林米粉”,在样品中均发现了按规定不得使用的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检验人员介绍,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在粮食加工品中不得使用。此次抽检发现米粉中违规使用防腐剂,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

除了米粉被检出不合格样品外,2批次油条也被检出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超标,商家分别为灌阳兴隆出榨红油米粉店和贺州市泰兴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康盛店。其中,前者铝的残留量超过标准值10倍多,后者也超标5倍。

检验人员表示,长期摄入铝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影响人体对铁、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贫血等,甚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此次抽检发现一批次油条铝残留量超标,原因可能是生产者为改善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使用含铝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记者注意到,为增加油条的口味及外观美感,不少食品加工及经营者都在生产油条的过程中过量添加硫酸铝铵(又称铵明矾)等食品添加剂。今年以来,广西已有桂林、来宾等多地抽检到铝残留量超标的油条。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已责成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核查处置相关工作。桂林、钦州、贺州、贵港市市场监管局已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

消费者如在市场上发现或购买到本次公布信息中所涉及企业相同生产日期或批次的不合格产品,请拨打12315反映。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别墅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品牌系统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