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南京一家实验室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右一)带领企业、高校院所人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南京市委人才办供图

“原来每分钟6件,现在每分钟10—12件,全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一家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冲压工厂的生产现场,用上了扬力集团国内最大吨位的乘用车覆盖件全自动柔性同步冲压线,产线操作人员张伟高兴地说。

这一研发成果得益于江苏省扬州市“团室共建”发挥的突出成效。扬力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与邗江区科技镇长团团员结对共建,引进山东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专家,联合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实现了全自动柔性同步冲压线的技术突破。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江苏省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产才融合,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在扬州高邮市卸甲镇走一圈,发现大多数企业是“静悄悄”的。园区内,没有刺耳尖锐的机器响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生产线运转的轻微声音。

“地方和企业的条件禀赋都不错,但如果只做汽车检测太可惜了,还要有叫得出去的自主品牌。”作为扬州市智慧照明与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的一员,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杨明亮在调研卸甲镇的一家汽车工程公司时说,“产业要转型升级,我这边有团队、有项目,能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推进产才融合的有力举措。如何精准聚焦,在“产业出题”和“科技答题”间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江苏给出的答案是,发挥高校优势、契合地方需求,做到供需对接、人岗相适。

去年,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首次打破地域限制,由以往的“地方团”转变为更加聚焦专业的“产业团”。拿扬州来说,科技镇长团把扬州13个重点优势产业作为团员工作的主战场、效能的落脚点,让人才与产业高度契合。“科技镇长团的每一名成员背后,都联系着一门学科、一所学校、一家科研院所,对于基层来说,都是以往想请却请不来的产业紧缺人才。有了科技镇长团,就好比把懂行的专家请来组团‘会诊’,产业发展方向就更科学、更明晰了。”扬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江苏坚持把产业一线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人才使用主战场,着力壮大智改数转人才队伍,积极引育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探索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连锁效应。

“哒哒哒……”位于南京市江宁生命科技小镇的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内,自主研发的3D设备正在打印药片。技术人员在电脑前操作着应用程序,旁边是灵活转动的机械臂。一会儿工夫,一粒药片就生产出来了。据公司创始人成森平介绍,这里通过“分层打印,逐层叠加”的方式生产制造三维实体,自由构建药物内部3D微结构。

“三迭纪的成立和发展,是江苏大力引才、推动产才融合的生动写照。全国两院院士有近六成与江苏有合作项目。”江苏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进一步举例说,徐州邳州市引进人才,带动一大批半导体“种子企业”成功落地,布局光刻材料、光电材料外延、柔性材料、生产测试设备4条产业链,“无中生有”走出一条半导体产业发展快车道。

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在江苏苏博特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和一群来自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的科研人员聚在一起,热烈讨论。“一个人、一家单位很难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必须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各类人才。”刘加平说。

为了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江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专项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卡哪攻哪、卡谁谁参与”,这一原则让各类人才联合攻关有了明确方向。江苏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由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总指挥,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担任技术总师,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联合协同攻关,在项目资助、人才特殊调配等方面予以支持。”

这是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有力措施。江苏计划用5年时间统筹支持100个左右人才攻关联合体,助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和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目前,已组建两批52个联合体,全部集中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江苏各地也纷纷创新人才联合攻关方式。“这是目前最快的重载‘电梯’,全部建成后,96部‘电梯’组合成48个单元模块同时作业,4小时能够发10万度电,一次充放综合效率可达85%!”在如东重力储能示范项目现场,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未来能源研究设计总院院长张舒原激动地说。

南通市持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破解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希望能进一步发挥‘企校院合作’中科技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校地合作深度融合的机制体系。”南通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破立并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走进苏州亿创特的生产车间,能见证“一体四腔”结构件成型过程:一块钢材板材,在一条长达80多米的自动化超高强度柔性辊压产线上“游走”,经过开卷、冲孔、辊压、激光焊接、模块化切割等40个轧辊模具的“一路塑形”,最终变成多个结构件成品。“别人用的是铝材,我们用的是钢材。不同的材料,要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性能,必须依托更先进的技术。”公司董事长晏培杰说。

晏培杰长期从事辊压系统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创业初期并不顺利:找银行贷款,银行要抵押;找风投基金投资,人家要控股。“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的模式,让我获得了第一笔投资。”晏培杰说。

“拨投结合”模式,是依托财政资金支持,先以科技项目立项拨发资金,帮助团队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在项目进展到可以进行市场融资时,再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调整为投资。

“这一模式避免了团队在项目初期投入巨额资金的压力,让团队轻装上阵,专心科研,干出成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破除机制藩篱、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已成为观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江苏坚持破立并举,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比如,评价体系改革,在各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评审中,区分不同领域、行业,突出实用导向、推进分类评价;再如,支持重点院校、重大平台等用人单位自主设定岗位、自主评聘人才,省级层面还配套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待遇保障。

在苏州工业园区,万千人才怀揣梦想、挥洒汗水。园区始终坚持用户思维、客户视角,针对企业、人才办事“找不到门”“摸不着路”“问不到人”等问题,打破部门界限,将11个业务条线、近700项覆盖人才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具体业务,全部交给专门设立的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建立起“网上办”系统和“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用服务“真心细心”换人才“放心顺心”。

2024年起,常州市锚定人才强市建设,创新实施三年期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每年遴选1000名以内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重点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全市高科技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双岗互聘。

“这主要是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将人才培养改革关口前移到产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上,搭建产学研合作新路径,培植更优创新土壤,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打造产科教融合生态圈,释放协同倍增效应。”常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经推动947名高层次人才与岗位需求成功匹配。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断桥铝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