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悦哥 编辑|海鸥

近日,五大险企三季报陆续出炉,成绩喜多忧少。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约2.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8%,五大险企保费收入均实现正增长。

保费增速的正态分布是否折射出回暖潮涌?一张提振成绩单不仅是五大险企的阶段性成果,也是险企转型至暗时刻的信心之光,定心之锚。

2022年,转型贯穿保险行业始终,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价值,变革管理升级,打造经营队伍,科技赋能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布局康养生态,呵护生命历程......险企用尽十八般武艺,只为寻找拐点?

2023年即将到来,一路险象环生,却能突出重围的上市险企为同业提供了哪些可供参考的路径?请随《经保洞察》一起读“三季报”!

1、

中国人寿:忧中透喜,创新驱动,新单上升,下滑放缓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的业绩表现令人喜忧参半。

忧的是净利润、新业务价值、收益率下降明显——报告期内,中国人寿实现归母净利润311.17亿元,同比减少35.8%;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5.4%;报告期末归母净资产4534.4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25%;年化总/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03%/4.12%,分别同比下降1.22和0.28个百分点。

喜的是新单保费增速攀升,整体新业务价值下滑幅度放缓——前三季度,中国人寿总保费5541.05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新单保费1713.38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较中期扩大2.2个百分点;首年期交保费913.70亿元,同比维稳,其中10年期以上首年期交386.94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较中期扩大0.5个百分点。

虽然中国人寿转型尚未达到预期,但一组组上扬的数字可以看到其改革成效正逐步释放。

以最为引人瞩目的代理人队伍转型升级为例,前三个季度,国寿代理人规模降幅逐季度收窄,脱落率逐步稳定,13个月留存率稳步提升。按照总口径计算,人均总保费同比增长34.5%,人均新单产能同比提升42.8%,转型成效令人惊艳。

“创新驱动发展,变革赢得未来”

——这是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在中国人寿改革发展研讨会上总结发言的题目,也是中国人寿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行动。

对于这家大型传统险企来说,创新不仅是自我颠覆与突破,更是主动拥抱新模式、新生态。

10月26日,中国人寿在蚂蚁保上开设的官方数字营业厅正式开业,这是其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首次开展合作,折射出大象起舞的脚步正在创新的驱动下愈加轻盈而快速。

对于这家大型传统险企来说,创新不仅是自我颠覆与突破,更是主动拥抱新模式、新生态。

10月26日,中国人寿在蚂蚁保上开设的官方数字营业厅正式开业,这是其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首次开展合作,折射出大象起舞的脚步正在创新的驱动下愈加轻盈而快速。

2、中国平安:创新的硬核实力始终让“优+”生长盛不衰

做企业,唯一的不变就是“变”,2022年三季报中国平安以“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决心满满,平稳向好的险企。

报告期内中国平安保费收入8702.02亿元,同比增长2.19%;归母营运利润1232.88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营运利润864.86亿元,同比增长17.4%;归母净利润764.63亿元,同比下降6.3%,年化总/净投资收益率为2.7%/4.2%,分别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和持平。

对比五大险企保费增速1.08%及净利润降幅17.95%的均值,中国平安的业绩表现堪称优等生。

与业绩亮点同样惹眼的是平安寿险改革阵痛仍然持续——2022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258.48亿元,同比下降26.6%;新业务价值率25.8%,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

但同时,平安寿险颠覆式的改革成效也在跌跌不休中日益凸显——前三季度代理人规模48.82万人,较上年末下降18.7%,公司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增加10.3个百分点,钻石队伍人均首年保费是整体队伍的4.8倍,人均新业务价值持续提升,同比增长超过22%;银保新优才队伍规模超过1000人,业绩贡献逐步提升;社区网格化渠道经营队伍超过4000人,网格试点“孤儿单”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升超17个百分点。

与寿险指标落差较大不同,平安财险指标则相对平稳,前三季度,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220.24亿元,同比增长11.4%;营运利润104.53亿元,同比下降21.3%。分险种来看,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56.92亿元,同比增长7.5%;非车险572.17亿元,同比增长21.3%;意健险191.15亿元,同比增长14.4%。整体综合成本率97.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更令人关注的是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生态之路走得稳健而从容——截至2022年9月末,集团有超过1.46亿个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约1644万寿险客户体验过“保险+健康管理”服务,整体满意度达到99%。

这组数字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平安新品牌标识“专业•价值”的深刻内涵,折射出这位改革急先锋正通过不断强化先知先觉先行的创新文化以及共生共创共享的资源协同,打造长盛不衰的硬核竞争力。

3、中国太保:走出“U”型谷底稳步上升,荣升“五大”第二

前三季度,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604.20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2.72亿元,同比下降10.6%。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46.47亿元,同比增长7.7%,保费增速在五大险企中排名第二。

保费收入主力军太保寿险表现优异,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97.39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新保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0%。值得关注是第三季度单季新业务价值增速由负转正,使得其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降幅较上半年进一步收窄。

据悉,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速率先由负转正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新基本法驱动下整个队伍的转变。自今年年初以来,太保寿险通过9个月时间推进NBS一对一销售流程,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和模式,使得产能大幅提升。此外,调整营销节奏,实施常态化经营,也保证了每个季度业务的相对稳定。

持续深入转型使得太保寿险队伍结构与质态进一步优化——月均核心人力占比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队伍质量进一步改善,举绩率、人均FYC、人均收入同比提升,核心人力月收入近10000元,超社平工资43%;业务品质也显著改善,个人寿险客户 13个月保单继续率88.0%,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

同时,队伍优增优育初见成效,太保新人产能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别同比提升51%、94%。今年招募的4万多人中超九成有工作经验,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白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留存率大幅提升15.7%。

此外,太保寿险的多元化渠道布局也颇为有效,前三季度银保渠道业务收入220.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7.9%。个银同步发力,正是其新业务价值单季度转正的重要推手。

一组组稳中有进的数字折射出太保寿险“长航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与寿险成绩亮眼一样,太保产险前三季度业绩也可圈可点。今年前三季度太保产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38.85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车险业务收入717.08亿元,同比增长7.8%;非车险业务收入621.77亿元,同比增长18.5%。综合成本率97.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70.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27.6%,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长航转型下寿险队伍质态和NBV 改善明显,财险经营持续向好,中国太保经营超预期的优异表现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多家投资机构给出“增持”评级,并上调了保费收入增速假设以及公司净利润预测。

在第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坦言,太保寿险的转型初见成效,整个转型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新模式动能转换的转折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有一个‘V’型的反弹。我们的转型将慢慢积累、逐渐加速,所以应该是一个接近‘U’型的成效。”

4、

中国人保:冷遇时期,风控为王,稳居榜首

在五大上市险企中,中国人保的保费增速和净利润一骑绝尘——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043.72亿元,同比增长1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34.95亿元,同比增长13.1%。

保费增速、净利润双双双位数增长,令中国人保成为上市险企的领跑者。

从业务结构看,财险业绩的高企无疑是其双位数保费增速的最大贡献者。前三季度,人保财险实现保费收入3810.24亿元 ,同比增长10.2%;综合成本率96.5% ,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净利润259.48亿元,同比增长29.8% 。

其中,车险保费收入1960.28亿元,同比增长7.1%;综合成本率95.1%,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承保利润91.55亿元,同比增长96.2%。非车险业务扭亏转盈,实现保费收入1858.61亿元,同比增长13.6%,承保利润 19.41亿元人民币。非车险综合成本率98.4%,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曾经让不少财险公司“踩雷”的信用保证险的综合成本率仅66.1%。

人保寿险业务虽不及财险亮眼,但表现也颇为优异。前三季度人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824.65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首年保费387.6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9%,但首年保费的上涨主要由趸交带动,期交首年保费则下滑40.6%至164.2亿元。

人保寿险前三季度净利润36.81亿元,同比减少30.7%。同时,人保健康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2.14亿元,同比增长18.2%;净利润8.97亿元 ,同比增长90.0% 。

从三季报可以看到,中国人保的业务结构更加均衡,风险管控更加精准,这源于其在卓越保险战略的引领下,六大战略服务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持续深入,高质量发展转型取得了新突破。

以人保寿险为例,今年以来大力实施“湘江突围”转型工程,制定了详细的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从产品供给、队伍建设、客户经营和客户服务水平、科技赋能水平等多个方面集中发力,培养壮大高绩效产能队伍。

今年国庆节期间,人保寿险精心打造的“IWP保险财富规划师”在全国多地同步亮相,这支汇集众多行业精英、散发蓬勃活力的行业新军,成为中国人保继“共和国保险长子”之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5、

新华保险:纵横相比,均处低谷,新将上任仍在摸索之中

新华保险三季报显示,与同业相比收入有着明显差距,与自身历史相比下滑仍未有效控制。前三季度,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51.90亿元,同比下降56.6%;实现新单保费388.03亿元,同比下降2.91%;报告期末归母净资产1000.5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8%;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3.7%,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其三季度单季营收464 亿元,同比下降10.7%;单季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跌99.8%,仅盈利300万元。对此,新华保险称,业绩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及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影响投资收益。此外,前三季度会计估计变更,减少税前利润合计49.44亿元。

从保费收入看,前三季度新华保险总保费收入1377.92亿元,同比增长0.9%。新单保费388.03亿元,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中期收窄0.8个百分点;新业务发展稍有好转,续期保费989.89亿元,同比增长2.5%。

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寿险转型代理人持续出清的背景下,新华保险个险渠道压力山大——个险渠道保费收入968.76亿元,同比下降2.0%;个险新单保费112.45亿元,同比下降28.3%。与个险的颓势不同,银保渠道则蒸蒸日上,保费收入385.76亿元,同比增长9.3%,银保新单保费更是快速增长,实现保费收入252.46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扩大5.1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转型状态代表着保险行业转型的常态。而在寻找出路的同时,新华保险也在输血换将,2022年9月末,新华保险原总裁、首席执行官李全经选举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聘任原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正职级)张泓为公司总裁,至此,新华保险进入“李张配”时代。

在新帅新将的带领下,新华保险能否聚焦深耕寿险主航道,“突出价值、兼顾规模”,推动“一舰三擎 提速远航”,实现“二次腾飞 卓越新华”阶段目标?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小结

五大险企三季报喜多忧少,虽然仍处破局阶段,但已然触底反弹。2022年仍是忧患之年。忧患之中,险企不断上下求索,创新前进。

2023年即将到来,逐步走出谷底的保险行业,迎来历史性的“拐点”还会远吗?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打造出世界保险行业的新模式,迎来全球保险的新纪元!

The End

点击链接 回顾往期精彩

险企老六家出年中报,承压之下战况如何?

对话张振:长寿时代,增额终身寿险遇冷,原因几何?

保险代理人离开“开门红”还能红吗?

特斯拉布局保险,智能车险将重洗车险格局?

900万保险代理人转型“生死战”

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

高精度光学测量仪

自动测量仪器

影像仪器o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