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以下简称佑安医院)承办的2020年器官供体识别维护技术实践提升培训班(总第一期)在京开班。本期的培训内容针对器官供体识别与维护技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栗光明主持授课。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洪涛在开班致辞中表示,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的移植技术培训体系,包括器官捐献与管理、伦理、供体识别等课程,未来将加入器官移植医生资质培训。

未来将加入器官移植医生资质培训

红星新闻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处了解到,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旨在建立我国“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的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包括器官移植管理、器官捐献获取、器官移植临床技术、器官移植伦理等,以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近几年,我国器官移植临床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移植团队和技术特点鲜明的临床实践,对各地器官移植技术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赵洪涛在开班致辞中表示,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较晚,为了这项事业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的移植技术培训体系,包括器官捐献与管理、伦理、供体识别等课程,未来将加入器官移植医生资质培训。希望通过小班授课的模式,满足学员们对于国内先进技术经验的学习、观摩、互动需求,共同提高自身器官供体识别与维护的实践能力,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评价处处长杜冰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器官移植数量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并已跻身世界领先地位。未来,器官移植的发展将围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从而完成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希望通过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培训体系建设项目整体提升新形势下我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技术能力。本次培训班可有效提升器官供体识别和维护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评价处处长 杜冰

器官移植 老年供体使用可缩小供需差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中心副主任医师伏志在做主题为《老年供体的使用体会》的报告时提到,伴随供体器官的短缺和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供体的使用可有效缩小供需差距。

伏志告诉红星新闻,老年共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器官短缺的问题,以往认为60岁以上的共体属于边缘供体,会影响移植受者的预后。但是随着对器官功能了解的深入,尝试使用60岁到70岁供者的肝脏,移植给合适的受者,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使用高龄供体需要经过更加严格的评估及筛选,同时受体的选择也是影响移植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高龄供体需要更加细致的器官维护,因此需要重症监护病房的全力配合。希望借此拓展供器官的来源,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移植的机会。

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北京报道图源: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OGP影像测量仪

光学测量仪器网站

光学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