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国电脱硫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地处贵州省贵阳市西南角,距市中心约5公里,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桃园路95号,是一座有着82年历史的燃煤火力发电厂。2012年5月31日根据上大压小的政策经国家批准,厂区永久性关停。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地处贵州省贵阳市西南角,距市中心约5公里,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桃园路95号,是一座有着86年历史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目前,在册职工1127人,在岗职工979人,离退休职工892人。
贵阳发电厂于1957年迁至现厂址重建。至1970年,相继建成8台机组,共19.9万千瓦。至2000年,8台老机组全部报废拆除。目前仅有两台机组(2×20万千瓦),分别于1995年9月和2004年6月建成,总容量40万千瓦。2003年底开始为新老机组各配套安装一套烟气脱硫装置。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两台机组脱硫装置分别于2005年6月13日、8月29日安装调试完毕通过168小时试运行移交试生产,运行调试的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得到环保部门的高度评价,如期完成了省、市政府和环保部门以及集团公司的要求。2002年
电力体制改革
后,贵阳发电厂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2779万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拥有100%股份。
1926年,贵阳电气局筹备处成立,历史上首次揭开了贵州电力工业建设的序幕。1927年中秋,贵阳电气局(贵阳发电厂前身)在贵阳武侯祠(现名西湖路)建成发电(直流发电,2×75千瓦),历史上第一次点亮了贵州高原上的电灯,标志着贵州电力工业由此起步。1935年7月,贵阳电气局更名为贵阳电灯厂。1938年7月,贵阳电灯厂更名为
贵阳电厂
。同年,搬迁至距
武侯祠
两公里的水口寺扩建发展(交流发电),并于1939年3月建成投产(2×160千瓦)。之后,分别于1940年、1945年、1947年在水口寺原址进行过三次扩建,全厂装机达6台,总容量为2040千瓦。1947年,贵阳电厂更名为贵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又改为贵阳电厂。在此期间,贵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49年恢复了国民政府于1944年开工的修文河水电站建设,并于1951年竣工投产;同时恢复了1940年向英国订购的茂伟1000千瓦发电机组安装工程,并于1950年3月投产,使公司火电装机达3040千瓦,水电装机达1500千瓦。1958年初,再次在水口寺原址扩建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并于当年7月建成投产,使全厂水火电总容量达6540千瓦。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电力工业部批准同意于1957年10月异地(即现址--贵阳市桃园路)重建新的贵阳电厂(1959年3月改为"贵阳发电厂"),直至1970年分三期建成19.9万千瓦规模(共8台机组),成为贵州电力工业建设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其中,1966年10月,花溪水力发电厂更名为
花溪水电站
,划归贵阳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增至20.212万千瓦。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厂区预留场地扩建一台20万千瓦机组,于1995年建成投产,使装机容量增加到37.5万千瓦(原1、2、3号机组于1987年报废)。1999年,国家计委批准贵阳发电厂在拆除原有老机组(共五台)的基础上,实施烟气治理改建工程(1×20万千瓦)。
2001年5月,原有老机组全部报废拆除。同年11月25日,烟气治理改建工程宣布开工(包括为新老机组各配套安装一套烟气脱硫装置)。2002年底,国家推行电力体制改革,贵阳发电厂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属内部核算企业。2003年底,根据集团公司要求,贵阳发电厂更名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
2012年5月31日经国家批准,厂区永久性关停。
1926年,贵阳电气局筹备处成立,历史上首次揭开了贵州电力工业建设的序幕。
1927年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创建。
1927年中秋,贵阳电气局(贵阳发电厂前身)在贵阳武侯祠(现名西湖路)建成发电(直流发电,2×75千瓦),历史上第一次点亮了贵州高原上的电灯,标志着贵州电力工业由此起步。
1935年7月,贵阳电气局更名为贵阳电灯厂。
1938年7月,贵阳电灯厂更名为贵阳电厂。
同年,搬迁至距武侯祠两公里的水口寺扩建发展(交流发电)。
1939年3月建成投产(2×160千瓦)。
1940年、1945年、1947年分别在水口寺原址进行过三次扩建,全厂装机达6台,总容量为2040千瓦。
1947年,贵阳电厂更名为贵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52年又改为贵阳电厂。
1949年贵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恢复了国民政府在1944年开工的修文河水电站建设,并于1951年竣工投产;同时恢复了1940年向英国订购的茂伟1000千瓦发电机组安装工程,并于1950年3月投产,使公司火电装机达3040千瓦,水电装机达1500千瓦。
1958年初,再次在水口寺原址扩建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并于当年7月建成投产,使全厂水火电总容量达6540千瓦。
1957年10月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电力工业部批准同意,该厂异地(即现址--贵阳市桃园路)重建新的贵阳电厂(1959年3月改为"贵阳发电厂")。
至1970年分三期建成19.9万千瓦规模(共8台机组),成为贵州电力工业建设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1966年10月,花溪水力发电厂更名为花溪水电站,划归贵阳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增至20.212万千瓦。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厂区预留场地扩建一台20万千瓦机组。
1995年建成投产,使装机容量增加到37.5万千瓦(原1、2、3号机组于1987年报废)。
1999年,国家计委批准贵阳发电厂在拆除原有老机组(共五台)的基础上,实施烟气治理改建工程(1×20万千瓦)。
2001年5月,原有老机组全部报废拆除。
2001年11月25日,烟气治理改建工程宣布开工(包括为新老机组各配套安装一套烟气脱硫装置)。
2002年底,国家推行电力体制改革,贵阳发电厂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属内部核算企业。
2003年底,根据集团公司要求,贵阳发电厂更名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阳发电厂"。
2003年底开始安装烟气脱硫装置。
2005年6月13日、8月29日两台机组脱硫装置分别安装调试完毕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后正式投入运行,是贵州省第一家脱硫系统全面正常投入运行的火力发电厂。
2012年5月31日厂区永久性关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