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热搜的清华师生手迹: 心中只有大写的“服”

上了热搜的清华师生手迹: 心中只有大写的“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中国网讯】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计划表#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清华大学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满满当当。这份#清华学生的计划表# 是正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的“清华大学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中一份展品。展览展出了很多清华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笔记、作业、计划等,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这样学习怎能不优秀!

>

此次“清华大学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不仅有清华学子勤奋求学、刻苦攻读的课堂笔记、作业、考卷、照片等在展出,更有汪鸾翔拟写的清华学校校歌、朱自清的《论青年》手稿、王淦昌关于“激光数据”的笔记、李学勤“清华简”释文等150余件难得一见的大师手迹,以及反映清华人优良教风、学风、校风的档案实物;既有不同时期学校关于加强学风建设、严格教学管理的文件、制度、规定,又有体现广大教师认真教学、严谨治学的教材教案、教学记录、文章手稿。展品的年代跨越了清华近百年历史。

汪鸾翔拟写的清华学校校歌歌片(1924)

批阅的汤佩松作文,并用红笔作出批注和修改

(汪端伟捐赠)

汪鸾翔91岁时的日常生活管理计划(1961,左),及摘抄勉励自己的格言(右)

(汪端伟捐赠)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校歌,是清华人集体记忆中特别柔软的那一份。取代之前的英文校歌、写于1920年代的词旨隽永的校歌,正出自汪鸾翔先生笔下。在学校教授国文和哲学,我们能看到他批阅汤佩松作文的认真批注和修改,批阅潘光旦哲学试卷后工整写下的评论和思考;甚至还有年过九十后先生依旧坚持的自律、自强。

物理系工友阎裕昌自学物理时使用的计算尺、线规

无线电物理自学笔记(1925-1932)

(阎禄德捐赠)

阎裕昌,这位清华英烈,事实上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清华人。他曾在清华学校当工友,一面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面在“工友夜校”努力学习。清华学校发展为国立清华大学后,他到物理系实验室工作,得到了叶企孙教授的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阎裕昌经叶企孙指引,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取得联系,化名为门本中,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分配到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工作,后英勇牺牲。

叶企孙批改的李政道考题(1945)

低调、爱学生的“大师之师”叶企孙先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从教50余年里,他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7位院士。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0位是他的学生。在他曾经批阅的李政道的试卷背面,有一串分数:“李政道:58+25=83”。这一分数意味着,在60分的理论分中,李政道拿到58分,40分的实验则得到25分,总分为83分。这份学生的试卷,一直被老师存放在家中。

朱自清的《论青年》

“朱先生所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里的知识,而且是知识界的趣味”。这是在清华授课时,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评价。在朱自清的主持下,清华中文系继续沿着“创造我们的新文学”目标发展,形成了谨严、开阔的学风。在《论青年》一篇中,先生的一丝不苟,完整的人格、深远的造诣,跃然纸上。

梁思成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林洙捐赠)

1946年,梁思成受清华校长梅贻琦之邀,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他学贯中西、融古贯今;思想开阔,学术严谨;教育思想高瞻远瞩,影响深远。国徽的诞生,也凝聚着梁思成、林徽因等清华大学师生的心血。他们甚至将家变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发上随处可见国徽设计方案,每天来家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的营建系师生络绎不绝。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梁先生病倒在床。展品中,一幅拍摄于1950年的照片,生动记录了病榻上梁思成手捧国徽设计稿与林徽因推敲、讨论的情景。

张任的密云水库工作日记(1954-1976)

(张立宁捐赠)

在工地现场讲授《水工结构》课程

接到主持密云水库设计任务后,清华水利系探索出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时任系主任张任教授担任设计代表组组长,写下了一本本工作日记,把课堂开到施工现场,并把“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落到了实处。

华罗庚《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文章修改稿(1961)

(华苏、华密捐赠)

华罗庚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一文,即经过先生的不断打磨,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龙驭球及其团队历时60年不断修改的教材《结构力学》

龙驭球先生是我国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期望学生超过自己,与团队历时60年不断修改结构力学教材。1999年,龙驭球及其团队的结构力学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学勤关于清华简《子仪》篇释文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与清华的缘分仅有不到二十年的时光,他1951年就读于清华哲学系,1952年夏天离开,先后工作于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2004年才回到母校工作,直至去世。2004年,李学勤先生给清华文科实验班的本科生开课,并设立文科讲座,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上课。无论主讲老师是谁,李先生都会认真旁听,有时怕大一学生听不懂生僻的学术词语,他还会走到黑板边默默帮主讲者写板书。“走出疑古,甲骨青铜三代史,文章光道德,春秋不朽;分系溯源,帛书竹简五经师,绿叶护莲花,始终清华。”这副对联是李先生一生学术和育人事业的真实写照。

王先逵手绘的“机械零件用图”和读书报告

(王先逵捐赠)

王淦昌关于“激光数据”的笔记本

雷志栋为应用计算机系自制的“汉语拼音常用字字典”(70年代)

曹禺《“水木清华”与》手稿(1984)

李传信“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题字(1986)

李欧的高等数学录像讲课提纲、数学练习题本

(李宗仪、李建捐赠)

清华师生手迹和背后的学风传承

成为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看过

心中有大写的“服”

和“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的追求

文字 | 综合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李婧;部分文字引自清华大学微博

图片 |苑洁,扫描文件及照片由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

END

电子万能试验机

杯突试验机厂家

卧式拉力试验机生产报价

液压万能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