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校庆70周年中国科学报头版一所文科高校的科学化之路
上外校庆70周年 | 《中国科学报》头版:一所文科高校的“科学化”之路
上外校庆70周年 | 《中国科学报》头版:一所文科高校的“科学化”之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MBA中国网讯】
《中国科学报》2019年11月6日头版
一名脑袋上涂满耦合剂的被试者正戴着电极帽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如果不是实验室外挂着“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的牌子,您一定会以为走进了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实验室。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语言学研究无非是语义、语用、音韵、训诂,与现代科学和实证方法相去甚远。一所语言类高校现在都开始用这么“高大上”的研究方法了?
不过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来说,这种认识的“滞后惯性”恰恰意味着它迎来了70年建校历史上一个绝佳发展机遇期。
▌“语言+专业”: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先河
1949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正式创建,其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63年列入教育部全国重点大学,并于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学校创建的初衷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外语高级专门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是上外从建校以来就坚持的传统与优势。进入新时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上外开设语种的不断增加,以及学校、社会外语学习的逐渐普及,该校时任领导集体意识到,语言工具化的时代可能马上就要来临。当语言不再为少数专业人才所“垄断”,上外和上外培养的人才,二者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1983年,上外开全国外语类高校先河,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开始探索“语言+专业”的学科融合与人才复合新模式。“这在当时全国的外语学院中还非常少见,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说。
此后,上外逐渐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五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可谓多元并举,特色鲜明。2010年,在多年积累之后,上外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上外继外国语言文学之后拿到的第2个博士点,也让上外成为全国最早拿到两个博士点的外语院校。
复合型人才也在毕业后成为诸多领域的佼佼者。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就是上外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的第二届毕业生中还走出了CGTN总监江和平与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杨锐等。
从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来看,这一转型无疑为上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认知神经科学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些唱衰人工翻译、语言学的言论。传统文科的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还能走多久?对于以语言、人文社科为主要学科的上外来说,又到了主动谋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语言学:人文与科学之争
2015年,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潘煜决定到上外工作,接任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一职。当时很多朋友听到他即将入职上外,都表示很惊讶,“你是研究信息管理的教授,去上外教哪国语言呀?”戏谑式的调侃,显示出社会对传统文科高校的刻板印象。
然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看来,语言从来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知识创新工具。“语言学本身既是人文、更是科学。”
上外对语言学科属性的定义,坚定了潘煜到上外工作的决心。
“管理学经历了传统人文社科的定性研究,数学建模、问卷调查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文理交叉研究,到大数据、实验等科学化工程化的实验研究范式几个阶段的发展转变。”目前国际学术界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数学建模、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方法、心理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据科学的进步,心理学通过认知神经科学与基因技术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管理学科是应用性学科,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管理学科向前沿交叉方向前进。
2015年开始,上外依托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的团队在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了“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随后,逐步从国内外,如佐治亚理工、北京邮电大学等各个高校引进了一批专家,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在这两个实验室的助力推动下,上外管理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
2014年时,上外管理学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超过5篇,而2016年至2018年期间,这一数据被更新到100余篇,其中一区二区的文章达到68篇,再加上数10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助力上外工商管理学科于2018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2019年成功申请到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上外第三个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也让上外成为我国目前外语院校中唯一的有3个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
2015年,上外工商管理学科在全国软科学排名中位于后50%,2019年11月,这一数据已进入全国前25%。
今年,依托两个实验室,潘煜团队成功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科学驱动的管理决策与应用创新研究专项”(按照重点项目群管理)中的一项,蒋彩虹副教授参与清华大学团队获得另外一项中的一个子课题,这是上外这所文科类大学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新突破。据介绍,明年实验室还会添置磁共振设备,届时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将成为全国第一个购买磁共振、硬件设备最好的管理学院之一。这对国际国内优秀管理学人才来说将具有巨大吸引力。
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学院对招聘模式、本硕博培养方案、工资分配体系、研究生招生录取模式等也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努力使发展模式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兼容海外特点,适应上外的文化传统,吸收多方营养、茁壮成长。
▌管理学科:一块科学化探索“试验田”
一个好的学院就是“制定好的政策,鼓励好的老师,培养好的学生,服务好国家社会发展。”文科高校向“新文科”科学化方向转型,不仅仅一两台设备、一两个实验室就能完成的,最终还是要依靠系统性的制度与政策。学院制定的《教学科研绩效工作办法》历经范徵、潘煜两任领导团队,历时一年充分讨论,再经历两年时间逐步完善,逐渐固定下来,并且根据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提高要求,不断调整优化。
学院吸收改进了国际上通行的“常任轨”制度。对于新聘任的老师,学院在强调科研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学。新来的年轻老师第一学期的任务是‘听课’,学习如何上课。学院安排给新任老师的教学任务不重,一学期不超过两门,但要求老师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教学事故,重视学生评价。现在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不划分具体专业,须修数学类课程十九学分、数理经济类相关课程十余学分、信息科学类课程十多个学分。保留具有上外特色的语言类课程三十六学分。而管理类知识点普及类的课程从二、三学分调整为一学分。
硕士阶段,学院设置了六个全新的专业方向,分别是消费行为与神经决策,信息管理与数字营销,金融科技、会计与公司财务,企业战略与跨文化管理,智慧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数字公关。硕士生入学第一年与博士生参加同样内容的课程,随后与博士生一同参加“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未来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希望在教学中将管理学与前沿科技相结合,让学院培养的人才从“软管理”转型为“硬管理”。
管理学科这几年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学院齐心协力、凝练共识,遇事商量、水到渠成。潘煜回忆起“当时进行学科方向的讨论时,关于公关专业,开始时学院希望改成智慧公关,用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公关研究,培养人才。”开会讨论时公关专业的老师们认为这种改造有些激进。多次讨论后达成共识“聚焦数字公关与品牌管理”。学科转型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个老师都有一颗发展学科的心。随着公关专业老师对新技术的不断了解、与业界同行的不断交流,第二年,系主任主动提出能否把方向改成更前沿更具有技术性的“营销科学与数字公关”,要求学院给专业配备信息、数学、算法的新教师。
▌全面开启转型之路
2019年8月上外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色论坛
上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外语院校之一,语言特色和人文社科已经成为它基因的一部分。但它未来的发展只能停留于此吗?
“大家一提到上外,首先会联想到是‘教外语’的,但如果提到香港中文大学,大家会首先联想到‘教中文’的吗?”潘煜的这一比喻是想告诉我们,即使以语言和人文社科研究为特色的学校,一样可以向科学化方向转型。
“事实上,‘外国语大学’的范畴可以比字面上的理解广泛得多。”姜锋告诉记者,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是学校的办学定位。在管理学科转型之初,上外除了希望它引进最新的管理学科研究范式之外,还对其抱有另一个期待,即依托新筹建实验室和新引进人才,支持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科学化”转型。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分为语言、文学、跨文化研究、翻译和区域国别研究五个方向。其中语言学研究近几年的范式转型已十分迫切,正在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向认知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结合的语料库研究进行交叉融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告诉记者。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说,“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不是张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这种语境下我们通常会将句子的意思理解为“排除性”的,即苹果是张三或者李四其中一人吃的。但如果有人说,“桌子上有十个苹果,不是张三吃的,就是李四吃的。”就可以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张三或者李四其中一人吃了全部十个苹果,而另一人没有吃;或者张三和李四各吃了十个苹果中的若干个。
为什么会出现后者语意理解的差异呢?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院长周晓林解释说,这与人的大脑活动和认知神经科学密切相关。“传统语言学家对语言学的定义是,‘对语言本质规则的描述’。但从语言学近些年的发展来说,光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语言学也是认知实践的过程。”
周晓林说,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训诂和语音的研究,也能参与到研究人类语言发展的实际功能中去。“可以与心理学交叉、与神经科学交叉,转向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
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除了做田野调查,到现场去生活学习。现在有了网络爬虫,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做成各个资料库,再对资料库进行计算机加工,用智能方式提供主动服务。
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习外语的不可欠缺性。翻译专业如何面对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认为,必须要重视并通过调整自身积极应对这种挑战。上外高翻学院除了传统的人工翻译的训练以外,还在探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
“以口笔译为枢纽的跨学科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还涉及大脑建模、人工智能、数字化、金融艺术、传统文化等诸多学科领域,并针对专业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政府业界以及国际组织用人标准、以及新兴技术影响下译员的前景展望等具体实践展开深刻分析和反思,有效促进产学研联动,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疆域。”张爱玲说。
上外已连续举办三届口笔译跨学科国际研讨会
如果把上外建校的历史分为时间对等的两半,在建校35周年时,上外正式提出了“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成为率先转型的外语院校之一,引领外语类高校近30年的发展。
今天,上外对传统人文社科专业“科学化”转型的积极尝试,会对未来中国外语学科及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外语人才及人文社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语院校甚至所有文科院校向“新文科”方向的发展产生怎样的裂变效应?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