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与投研机构“相爱相杀”重建信任是当务之急

“乐歌事件”刚刚过去一周,但余波仍在。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上市公司对投研机构的情绪宣泄,但背后是双方长久以来矛盾的积累,只不过这一次表现形式更为激烈。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矛盾”可能会长期存在。随着信息日趋透明,价值投资理念得到推崇,“不专业”的投研机构和“不懂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将会被淘汰。

矛盾客观存在

联储资管投研部总经理袁东阳认为,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是个例。在他看来,随着资本市场快速扩容,从业人员、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都出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某些投研机构难以对上市公司进行持续、深入的跟踪和研究,导致某些研究结论不够专业;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也确实不够了解资本市场。

深圳某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考核机制和行业浮躁心态的影响,部分卖方研究员从“研究公司”变成“研究股票”,这种调研模式或者短期化功利现象,既不利于掌握公司基本面,也不利于发掘真正的投资价值。

一家大型券商消费行业研究员说,做实业出身的上市公司高管大多希望投研机构更多地关注公司的具体业务,比如说多去探访车间等。但事实上,大多数投研机构的从业者本身就是超负荷工作,很难在这方面做到完美。

投研机构对效率和短期业绩的极尽追求,上市公司高管对资本市场内在逻辑变化的不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之间关注点的落差。不过,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这种矛盾会逐渐减少。

“随着信息日趋透明,价值投资理念得到推崇,不专业的投研机构和不懂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一定会在去伪存真的大浪潮中被淘汰。”袁东阳说。

“现在越来越多投研出身的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会加入董秘或投资总监角色,实际上也是上市公司认识到资本市场背后逻辑的变化趋势。”上述深圳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建信任成当务之急

事实上,“乐歌事件”也使投研机构的价值受到质疑,特别是券商研报曾多次被“打脸”的背景之下,上市公司、买方和卖方机构之间的信任变得岌岌可危。

袁东阳认为,在追求短期业绩最大化、博眼球、赚吆喝、娱乐化等趋势下,投研机构很可能不会花功夫对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深入跟踪和研究,相反,报告可能来自于复制粘贴,甚至出自于实习生之手,而“翻车”现场常常出现“假专家”,也反映了投研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逐渐脱离、投研“闭门造车”的窘境。

深圳某私募基金投资总监直言,目前很多券商研究报告的内容水分多、干货少,对于买方机构来说,帮助决策的实际参考价值不大。

随着注册制改革顺利实施,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更加依赖发行人信息,也对机构投资者的投研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重新建立信任,成了摆在投研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家券商通信行业研究员认为,避免“翻车”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强化和上市公司的沟通,对产业的把握度也需要提升,用产业的眼光和公司管理的眼光评估公司价值,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

袁东阳认为,要杜绝这种现象,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机构要更加自律以外,更重要的是树立研究驱动价值提升的核心地位,而不仅仅是作为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信息沟通的辅助性渠道。

事实上,监管机构也在积极行动,为上市公司和投研机构之间的良好沟通营造更加顺畅的环境。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召集基金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及券商资管投研人员,围绕“加强从业人员调研规范,培育基金行业健康文化”召开座谈会,倡导从业人员坚持敬畏市场、尊重企业家精神,认真开展二级市场的投资调研工作。会议表示,将研究起草投资调研的最佳行为守则,促进基金行业稳健发展。

最新Bitget交易平台安卓版App官网下载

工程索赔

币圈知识

刑法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