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希望通过会议重建与亚洲的关系
IMF希望通过会议重建与亚洲的关系
IMF希望通过会议重建与亚洲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0-7-15 0:07: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升亚洲国家的影响力。”
7月13日,IMF总裁卡恩在题为“21世纪的亚洲:引领未来之路”的IMF韩国峰会上这样表示。
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于13日当天落幕,吸引了来自中国等亚洲九国的财政官员和经济学家参加。此次会议的规格高于IMF此前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举行的类似峰会。IMF此次为会议单独建立网站,并在会前在华盛顿邀请亚洲国家使节招待会。
卡恩表示,IMF希望通过此次会议“重建与亚洲的关系”,他还宣布将把这项任务作为基金组织未来12个月内的重点工作。
IMF:抹平亚洲创伤记忆
在国际金融秩序重建的当口,亚洲国家正在疏远与IMF的距离。
IMF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50余个危机“受害国”提供贷款安排。然而,亚洲国家却几乎无一向IMF求援。
相反的,亚洲国家间“金融互助”的热度不断上升。今年3月东盟和中日韩达成的协议将落实“清迈协议”1200亿美元资金池设想,并将在新加坡设立运行监管总部。这标志着“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已经出现。
“亚洲国家一方面疏远与IMF的距离,另一方面另起炉灶强化地区金融机构建设,为了保证机构的国际影响力,IMF没有别的选择,必须修复其与亚洲的关系。”布鲁金斯学院学者,前IMF执行董事隆巴蒂告诉本报记者。
但IMF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改善与亚洲的关系是最难做的,因为这些国家对老IMF的痛苦记忆最为深刻。”卡恩近日在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亚洲媒体访问时说。
这些记忆主要来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IMF当时通过借款安排出手救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但其借款附带条件十分苛刻。IMF迫使这些国家提高税收、缩减政府开支,并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重要产业市场。
IMF由此在亚洲国家人民心中留下一段痛苦的“集体记忆”。
除了历史原因,IMF现存运作缺陷也挫伤了亚洲国家与其合作的积极性。
IMF虽然有187个成员国,但发达国家是其真正的控制者。IMF决策过程与各国投票权大小密切挂钩。目前7国集团掌握着45%的投票权,美国还单独拥有一票否决权。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人口、贸易大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小于英、法。
发达国家过分主导该机构的副产物之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对世界经济监督重点有偏差。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IMF监督重点一直是发展中国家,而忽视了监测发达国家低增长、高福利经济模式背后的风险。
这种工作思路一方面干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纵容了发达国家金融风险扩张。
亚洲:希望提升实质话语权
IMF在韩国高调办会,拉拢亚洲国家的意图十分明显。不过,隆巴蒂说:“IMF要改善和亚洲关系光靠公关活动是不够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对改善该机构有多项明确要求。其中最迫切的诉求就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中国目前在该组织中拥有3.65%的投票权,低于中国GDP在世界所占比例。
在G20匹兹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一致,承诺在2011年1月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5%的IMF份额。卡恩13日再度表态支持这一份额改革。
除了份额的再分配,亚洲国家呼吁IMF推动治理结构改革,希望打破总裁由欧洲人担任的惯例、增加高层员工中亚洲人比例、并减少欧洲国家在董事会的席位。
根据IMF原则,员工国籍组成应反映成员国在该机构中的份额,但欧美国家的员工数量远远高于份额,而发展中国家的员工数量则不足。比如,中国目前在IMF中有66名员工,占总数的2.3%,低于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
虽然改革前路漫漫,但IMF在运作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倾听亚洲的建议。
中国去年在IMF内部,提出IMF应加强监督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论,这项措施于近日被IMF采纳。
卡恩6月28日宣布基金组织将于近期启动撰写“溢出效应”报告。这份报告将聚焦五大国家和地区,监督对象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对全球和地区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
外界普遍认为,总裁卡恩近期任命中国人朱民为IMF特别顾问,也是听取亚洲国家意见的表现。
然而,在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没有任何国家甘愿让渡既有权利。
欧洲将是IMF份额改革最大的“受害者”。卡恩坦承:“欧洲国家政府也明白IMF需要扩大亚洲国家话语权的道理,但理解和行动之间是有差距的。”
曾就职于IMF意大利办公室的隆巴蒂告诉本报记者,欧美国家对新兴国家权力扩大的感受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认识到新兴国家影响力增大,另一方面又对这些国家将如何使用新增权力没有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