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归稳健货币政策的三个理由
中国回归稳健货币政策的三个理由
中国回归稳健货币政策的三个理由 更新时间:2010-11-20 7:55:20 中国经济增速已从“回落”转为“回升”、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使防通胀任务艰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凸显阻止热钱流入压力上升,由此构成了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方向调整的三大理由。
央行有关负责人不久前警告说,央行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事实上,目前央行正在并且已经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确保当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会引发通胀风险,这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向“稳健”方向转变的重要经济背景。
仔细观察,中国之所以将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速已从“回落”转为“回升”,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或已发生改变,表明中国宽松政策退出的基本条件已经确立。
从近几个月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波动趋势看,6月份PMI为52.1%、7月份 PMI为51.2%、8月份 PMI为51.7%、9月份 PMI为53.8%和10月份 PMI为54.7%,PMI??这一领先经济指标已从“回落”向“回升”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了市场之前对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过度担忧,预示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全年GDP增长有望超过9%。
未来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无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忧虑,及时从这一货币政策取向中抽身而出,可以避免因流动性释放过大而可能导致的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等宏观经济风险,有利于未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事实上,应对未来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已成为当前中国转向“稳健”货币政策的另一迫切理由。因为,近几个月来的经济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看法,而且还改变了对通胀的根本看法,防通胀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诸多经济数据中,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的走势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 7月份、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的CPI分别同比增长为3.3%、3.5%、3.6%和4.4%。另外,从7月至10月份的PPI走势也可看到价格上涨压力,并且近几个月来PMI指数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也呈现出较快上涨趋势。这些情况,特别是CPI的快速上升,已经超出市场预期;再加上美元贬值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性通胀压力,新一轮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降临中国。
在通胀压力不断上涨的同时,今年全年新增贷款或略超7.5万亿的调控目标值,这使得央行收缩流动性,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似成必然。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法来控制通胀压力和信贷增长,将有助于消除市场对通胀压力的过度担忧。
当然,美联储第二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无疑也促使中国央行加快了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向步伐的又一重要理由。
因为,量化宽松政策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压力。量化宽松政策的再度推行,一方面导致美元持续疲软,美元贬值促使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向中国输入通胀压力。从PPI和PMI指数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变化中可以看到这一压力已经呈现。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增加了中国对海外热钱流入的担忧。因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美元疲软和流动性泛滥,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本币升值、资本涌入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中,本币升值将危及这些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平衡,而资本流入及由此诱发的资产泡沫将危及它们的金融市场稳定。受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巨大冲击,澳大利亚和印度意外加息,巴西和泰国等国则采取征税和资本管制来阻止热钱流入,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通胀甚至恶性通胀发生。所以,中国央行必须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国内通胀压力继续上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