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的三大“虚热”症

新能源发展的三大“虚热”症 更新时间:2010-10-7 8:38:54   作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迎来空前热潮。专家提醒,面对新能源热潮,要避免多种因素助推的“虚热”苗头扩散,尽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同时还要让市场充分竞争。

产能过剩之忧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有迹象表明,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

据中投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些产能如果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的多晶硅产能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企业高管称。

对于风能而言,面对的却是超常规建设和闲置并存的尴尬。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告诉记者,当前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原先规划。在他看来,目前国家政策还不完善,比如,国家规定5万千瓦以上需由国家发改委审批,有些企业就将风场分拆成几个5万千瓦,以此避开国家发改委审批。

“一些政府部门和发电企业只追求风电装机容量,对风能资源和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是否可行并不考虑。机组质量是否可靠值得考虑。”施鹏飞表示,风电场完成装机容量后,比预期少发电甚至不发电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导致项目效益差,浪费电网接入系统的资源。

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位。现在新能源并网情况并不好,很多地方政府只是希望发展制造业,并没有太多刺激需求的政策出来,这肯定会导致过剩,过剩就意味着浪费。

关键技术瓶颈

由于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不足,关键技术始终未有大的突破,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在我国新能源发展中越来越突出。在风电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多是走引进路线,直接从国外购买图纸,自主研发的企业数量少,既有成果推广应用成效甚微。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副院长、总工王中筑向记者表示,在当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最快的风电领域中,国家级的风电技术研发平台没有成立,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已经成为重要制约瓶颈。

而在光伏领域,前期暴利行情导致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由于核心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国内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行情变化后,行业危机迅速出现。

抢食新能源民企处境堪忧

凭借资金和政策优势,央企如今已成为新能源领域里的“主角”,而在新能源领域掀起首轮高潮的民企,则处境堪忧。

“目前国内新能源建设多采取招投标方式,国家要求一定的国企比例。即使是平等招标,资金雄厚、可以承受短期亏损的国企也是占尽上风。”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例如,在8月10日的第二批光伏发电招标中,报名参加竞标的企业多是电力央企巨头,民营企业寥寥无几。

与光伏发电相比,风电领域的竞争更是惨烈。分析人士称,央企之所以不惜巨资圈占风电资源,一是企业现金流充裕;二是有可再生能源配额的“硬性规定”。此外,更重要的是,风电是可再生能源中大规模发展操作性最强的行业。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认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一定要让市场充分竞争。央企与民企在资金、技术、人员、机制等方面各有千秋,要通过竞争让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的过程加快。

商业观察

财经快讯

发现百科

工程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