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Wan

来源:知乎

因为一个美军的整容医师在韩国战争时 创造的“把东方人变成西方人”的审美潮流。

从一个白人的观点角度,Dr. Ralph Millard 认为 “眼睛没有折痕的东方人是无情冷漠的、给出一副不可相信的脸面”,要 “帮助” 我们 “改善” 我们的面容。

最先接受这种手术的群体是:为美军当翻译官的韩国人(为了让美国人更信任他,不歧视他因为他的外表)、为美军服务的韩国 性工作者(为了增加 性吸引力,招揽更多客户)、韩国的“战争新娘”(为了移民之后被美国社会接受)。

韩国被美国殖民,每一个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控制媒体的人,都是美国挑选的合作者。

如果一个韩国人有崇拜西方/西方人/西方人种的倾向,他她就会被大力提拔。审美观从上往下流,割眼皮的习惯 蔓延至整个韩国社会,成为一个status symbol(有钱人、时髦的人才有这个手术)。

包括韩国,美国的冷战propaganda活动到处都是一个规律:

媒体里,美国白人的媒体代表 全身都是优点、全都是好人、全都是善良地拯救了韩国。

“最接近白人的某些脸型特征的韩国人” 被推广成为 最美丽/最英俊的韩国人。这是历史一直以来在白人殖民之下的社会 共有的文化倾向。

最亲靠 白人/西方/美国 的 价值观/审美观/品味观/世界观 的韩国人 描绘成为 最先进、最时髦、最成功上进 的韩国人。

崇拜白人特征的审美文化倾向在这种媒体环境里面自然蔓延

。几十年一个倾向的媒体推广,每一个韩国人都这么说,大众舆论不知不觉地变成 “这是我们本来自然就喜欢的特征”。

然后因为韩国媒体和整容工业的对亚洲的影响力,流传至整个亚洲,到今天的地步。

而这段历史又不是很多人知道,很多人认为这个审美观是自然出现的,也没有多问,所以病毒才蔓延到这么久。

最短解释就这个。

可能让人很疼痛的历史环节,但是我们得正视历史。

有可能 有些读者 已经为了这个长相 心理投入了很多。

可能你是整容医师,套入了很多钱,心地不是坏的,你想帮助人达到他/她的审美观。不是你的错。

可能你从小到大听各种媒体传 ”你的单眼皮很丑,别人割成了双眼皮,生活更顺利了,自己更自信了”,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你真正感觉你原来的单眼皮没有双眼皮好,你便接受了这个手术。也不是你的错。

但是 除非你想 割单眼皮 这个殖民文化遗传下来的习惯 扎根固定在东亚文化圈内,几百年几千年后我们还是在割单眼皮 ,那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习惯的历史来历。

我相信 你并不希望我们所有的后代也都同样有这些症状,对自己的脸都看不惯。那我们必须赶紧截断这个害人的现象,越早越好。

这个殖民文化扎根越长时间,就越难得纠正回健康状态。

The_Korea_Herald 是一个韩国最大英语报纸之一。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韩国女人 Claire Lee,报道一些历史学术界的文章,就针对这个手术的历史。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向朝鲜半岛引入的双眼皮手术 与种族主义和美国军事有密切相关。这一个文化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最流行的整形手术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调查,该手术是去年[2014]全球做的最多的整形手术。 2014年,约有

143万

人接受了这项手术,其中包括亚裔美国人,占全球整容手术的

14.8%

。。。最有名的韩国人物接受这个手术有 前总统 盧武鉉 和 著名歌手 Patti Kim (singer)

该手术最初是由韩国战争期间(1950-53)驻扎在韩国的美国军事整形外科医生D. Ralph Millard在韩国开发和实施的。 接受特定手术的首批韩国人是与美国士兵结婚的韩国战争新娘。据估计,50%的亚洲人眼睛自然褶皱。 然而,根据学者Taeyon Kim,

今天亚洲人对改单为双眼皮的偏爱不是“固有的,自然的或随机的”。

“美国冷战动机 导致了 这种特征偏好的历史发展。冷战美国把亚洲人描绘一个模棱两可的威胁,一个需要被遏制和驯化的威胁,”Kim在她的2005年的博士论文里写道。 论文提交给鲍灵格林州立大学。

(那个“50%的亚洲人是双眼皮” 我没找到来源支持这个数字。这的确是个经常在关于单眼皮整容文章上有的说法。但是我翻半天也没有找到实质论文,连一些专业论文里用到了这个”50%”的说法,都没有引用。。。谨慎参考这个数字。)

根据Kim的研究,Millard 在战争期间驻扎在韩国,作为美国PR活动的一部分,要展示“美国人对韩国人的仁慈面孔”。除了开发和进行双眼皮手术之外 - 为了把“东方”特征的改变成为“西方” - 他还致力于为那些在战场上受重伤并需要手术重建外观的人。在战争期间,没有折痕的韩国人眼睛 - 美国医学文献中的 Superior palpebral fold - 被称为“倾斜眼” (Slanted)。当时被美国人视为

难以理解 和 变异的标志

。Kim的论文说,作为亚洲双眼皮手术先驱之一的Millard 是一名军事外科医生,他对亚洲样貌的看法观点 牢牢地扎根于 冷战意识形态和舆论中。“手术改变 '倾斜眼' 成为了 '好人的'、值得信赖的亚洲人的标志。他的面部修饰为 易弯的亚洲人提供了一个令人欣慰的例证,并作为 ’美国作为榜样和亚洲作为模仿’ 的证据 ,“ Kim写道。

Kim写到 这种思维路线的遗产 仍然在现代的韩国流行广告牌上看见,在2000年代。“感觉上的增加眼睛的大小”的手术 在广告里被形容成

“拓宽你的思想,让你的灵魂发亮,精神里的信心“

1964年,Millard曾写过他的看法为什么没有眼睛折痕的韩国人有问题。

“缺少那个折痕的人创造出一个被动的面容表情,就好比是 冷漠和无情绪的东方人 的一个缩影,”

他写道。

你可以看到 在中国现在做整容广告的语言,是不是也是用的同样的形容词?是不是同样的思路为什么做过手术的东亚人的眼睛要 好于 没做过手术的东亚人的眼睛?

韩国战争新娘

尽管1945年的“战争新娘法”允许驻扎在海外的美国士兵带来不同种族的家庭妻子,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跨种族婚姻在美国没有全国合法。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韩国军事新娘被认为是对美国的文化和种族威胁,这影响了许多韩国妇女,特别是那些希望与美国士兵结婚的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改变她们的眼睛。

1955年 Millard 写道:“ ‘去东方性’的问题 很可能成为美国整形外科医生的 将要习惯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已有超过1万名日本战争新娘 以及 许多韩国战争新娘 到美国。”

根据 Yuh Ji-Yeon 2002的研究关于韩国战争新娘,被带到美国的女人当时被强大压力去养大她们的孩子为“未来的美国人” 和 提供她们丈夫一个“美国的生活”。“当时的恐惧是,除非被正确地调教,那些女人会 ‘外国化’ 她们的丈夫和孩子。“(https://dlcl.stanford.edu/people/david-palumbo-liu) David Palumbo-Liu的书,“亚裔美国人:一个种族边界的历史交叉点” 谈到 如何整容手术展示“美国的塑造力量”和“亚洲的可塑性” 减少了这种美国人的焦虑。已故的David Ralph Millard是整形外科领域的巨头。 各种医学期刊上的Ob告称赞他是“世界各地出生时患有面部裂缝的儿童的救世主”和“我们活着的最聪明,最具创造力的整形外科医生。”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学会将米勒德列为前十名 “千年整形外科医生。”

通过改变她们的眼睛,韩国新娘的种族威胁变得更少,而她们的“被动,顺从”性质会使她们容易被同化。

眼睛切开:韩国整形手术疯潮的美国源头

已故的David Ralph Millard是整形外科领域的巨头。各种医学期刊上的讣告 称赞他是“世界各地出生时患有面部裂缝的儿童的救世主” 和 “史上最聪明,最具创造力的整形外科医生”。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学会 将 Millard 列为前十名 “上世纪最出名的整形外科医生。”。。。他曾在 Sir Harold Gillies 底下当徒弟。Gillies被广泛认为是 现代整形外科之父。。。

1954年,Millard 被驻扎在韩国 当美国海军陆战队的

首席整形外科医生

。他称这个位置,是能够让他留下像Gillies一样大的名声的机会。。。 战后的韩国为 Millard 提供的非常多的病人,Millard 称这个国家是 “整形外科医生的天堂”。。。

。。。(因为他Cleft Lip手术)Millard从韩国战争时代出了名,但是从主流媒体缺少转载的内容,就是Millard 另外在韩国的开创性的事迹:双眼皮手术的进步 和 普及化。

Millard先考虑改变人眼 是 为烧伤患者重建眉毛。 他开始研究眼睛,眼窝和皱褶,思考如何将它从“东方变为西方”。

他最初认为他永远不会找到一个同意的病人来操作

,直到一个韩国翻译找到他(根据那个时代的来源)要求 “变成一个圆眼”。“

他觉得,由于他斜眼中的眯眼,美国人无法分辨他在想什么,因此不相信他

,” Millard 后来写道。 “

因为这部分属实

,我同意尽我所能。”

(注意这段是根据 Millard 自己写的自传)

看到 他最初还认为

他永远不会找到一个同意的病人来操作

说明当时,白人虽然自己认为 单眼皮不好,他的种族歧视观点认为这是 ”无表情、不可信任、冷漠的眼睛“,连

他想象不到会有 东方人自愿下刀

现在这个割眼皮的文化被

普通化

到我们东方人认为这是一个寻常的事情,是该被夸奖的事情,是放到朋友圈去炫耀的特征,是时髦的商标,是人自愿付钱去割的东西。。。

还有人 还看不懂 媒体 不知不觉把你洗脑的危险性吗? 还要到什么样的打击,才能足以被吓到而醒觉,反省你目前的 “审美倾向” 有多少是被传媒影响得出的 “私人爱好” ?

那个翻译官对Millard的手术表示满意,并报告说,手术后,他的种族经常被误认为是意大利人或墨西哥人。在韩国时,Millard 继续在美容上改变了众多韩国人的面孔。

他的很多病人都是 性交易中的女性,为了增加对美国兵的性吸引力,选择下刀。

Millard在离开前 训练当地医生们继续工作。

回美国本土后,他发表了两篇关于他的亚洲眼科手术的文章:1955年的“ORIENTAL PEREGRINATIONS”和1964年的“东方眼睑及其手术修订”。

【1】链接的图片,注意这是Millard自己选的1955年论文里的图片,关于那个韩国翻译官的事迹。看来Millard不光是一个整容创新者,他也是个整容营销创新者。典型的选择性 前后照片 来完整他的故事,前照无表情 差灯光,后照笑颜灿烂 好灯光。

【2】链接的图片,这也是Millard 1955年论文里的内容。

韩国战争 暴露给整个韩国 西方世界 通过美军的进军。

战争停止之后,韩国人试图模仿 被韩国人联想为有影响力、钱财、和权力 的 西方人。

John DiMoia在《Reconstructing Bodies》写到 “比实质手术更重要,就是战后的媒体文化环境 [导致这个手术扎根进韩国文化]。“医疗救济” 被经常推广成为 美国仁慈意图的证据,方便地掩盖了美韩最基本的权力差异的关系。在韩国,Millard留下了他和美军没有想象到的效果,建立了首尔是世界整容手术的 麦加(Mecca)。在20世纪60年代,提供双眼皮手术的诊所遍布韩国各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整容行业的增长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刊登了 韩国人的决定去

"Go Anglo"

- 这是当时韩国常见的俚语。

如果你还感兴趣 学习这段历史,我认为还是 Taeyon Kim 的博士论文最靠谱,集中的最全的就是她的论文。我找到的来源中,经过最严格的学术审核过程的文献 就是她的博士论文。

《移动的眼睛:从 冷战的种族臣民 到 中产阶级大都会人,韩国整容眼皮手术 1955-2001》

其他可参看的网络来源:

全部汇报同一个事情:

把单眼皮切成双眼皮的习惯、韩国的疯狂整容风潮(V-脸、磨颚骨、鼻梁手术)和 各种崇拜白人的脸型特征的韩国社会现象 是Millard和美军殖民时代的事迹导致的。

附加FAQ:

我就预先在此回答一下 通常见到的“反驳论点”(可能因为这个话题 有金钱的动机,所以会有些“论点”被推广,在大众舆论里泛滥)。

1)“很多黄种人也有双眼皮,你不能说割眼皮是想当模仿白人,我是模仿其他双眼皮的亚洲人。”

是的,有些黄种人有双眼皮。

但是 为什么双眼皮的亚洲人 会在亚洲媒体里 被推广成为、被说成、被认为是 更好看的亚洲人?回到以上讲的亚洲媒体工业历史。因为几十年间,媒体里反复出现 双眼皮特征有更多正面描绘机会 而 单眼皮特征 有更多负面描绘。渐渐地,大众就会认为双眼皮比单眼皮好。

单眼皮是多数黄种人、蒙古系人的独特特征,其他种族比较稀少的特征。如果我们这不是 崇拜白人的倾向而导致的文化习俗,而是我们“随机的私人爱好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的亚洲人”,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 有人把 双变单,就像把我们有非常多人想把 单变双?

如果是“随机发生的私人爱好”,那么 想做双变单的人 应该大致相等 想做单变双的人,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上是100%单变双、0%双变单。

2)“小眼睛就是丑,你怎么可能说那是美,你是逆向人类本性。”

首先,你换一组词汇就可以很容易跳过这个关卡。

不说 “小眯眼” 或 “斜眼”,说 “修长的眼睛” 或 “苗条优雅的眼睛”

、等等 你可以自己想一大把替代词汇(在目前文化里含有稍微褒义感觉的词汇)。

明显,我们目前描述我们自己的特征的词汇的选择 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大众和媒体里是怎么用词的,你就会跟着用那些词来描述你的特征,并且带来那些词汇的联想包裹,并且从那些词汇的观察角度来看自己的特征。

目前你用的词可能有很多负面联想包裹,所以你觉得这些特征 没有可能被视为正面特征。那么换一组词汇就不难看懂如何推广你自己独特的特征。人只要稍微思维灵活一些,就可以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殖民西方的媒体环境几十年,强烈倾向于

用当代褒义词汇去描述 我们的特征,用当代贬义词汇去描述 白人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到那种社会环境里 得出的观点截然不同。可能在那个世界里,有白人会说 ”你怎么可能说 苗条修长的眼睛是丑的?难道你瞎了眼?” 然后有白人在那个世界的quora问 “为什么好多双眼皮女孩要填成单眼皮?” 那个回答底下,全都说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女人都想要有皱纹少的皮肤。苗条修长的眼睛就是很优雅。”

3)“双眼皮 是 亚洲古代就有的审美!”

这连在眼皮手术的普及化发源地 韩国都行不通的论点。我就用一个韩国人的例子:

她的例子,讲一个19世纪的韩国著名画家,Shin yun bok,他的一个有名的图画:

Portrait of a Beauty (미인도; 美人圖): Painting on silk. Depicts the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beauty in the Joseon era.[9] Realistic details of the hanbok are notable.[12] - Sin Yun-bok - Wikipedia

200年前根本没有感觉单眼皮不好看。

中国的例子更多。

刘松年绘《中兴四将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图》

你自己可以找。有几个古代的画像里男人女人不是“修长苗条”的眼睛。古代人好像没有去专注“双眼皮”这个微不足道的特征。古画里,谁把人的眼睛画成一个圆眼?

“证明上下5千年的中国古人 喜欢 双眼皮圆眼睛。古人都说,没人说。”

或各种谣言一般的民科“历史学”。谁知道是从哪个整容工业的营销号或付钱给一个大流量的公众号传出来的低智商言论?

第一,你如果要说“古代人都说”,请至少给我一个论文研究这个成语在 所有古代文献 来描述漂亮的女人的地方和

出现几率是多少

。出现在几篇文章几次不等于古代几千年都是一个审美。

是你已经做了一个学习,发现所有描述美观的眼睛的成语,这个词汇出现接近100%几率?然而其他词汇不存在,没有人用其他词汇描述好看的眼睛?

有没有可能某些公众号选择性挑选、放大某些词汇在古代文献里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想卖整容手术?

这些公众号 会不会 忽略某些词汇,因为这些词汇可能建议 “我们原来不用改的我们的眼睛,因为古人就是认为这种样貌是好的”,这种知识传广了,它们就卖不了手术了?

第二,确定成语里描述的东西 跟 你现代人的理解一致?

如果有人说 “明眸善睐” 是你想象的“双眼皮 圆眼睛”,那为什么古画上接近100% “单眼皮 苗条眼”?

我给你个挑战,请找出一副古画,有 多个 人物,图画的男人或女人都是圆眼睛,然后把 有苗条眼睛的人 画成低下的人物。即使有那么强的信心 “上下5千年的中国古人 喜欢 双眼皮圆眼睛”,这个例子应该很好找。我再给你一个反驳案例:

《步辇图》如果中国古人真是觉得 圆眼睛 要比 细眼睛 要好,为什么把唐太宗和他周围服侍他的女人(可以说是挑的中国最漂亮的吧?)全部 画成细眼睛?

第三,连 近代几十年的审美演变历史(自从亚洲引进电视,大规模传输视觉广告进入我们大脑)我们都不完全清楚,能讲几百几千年前人喜欢什么?

5)“大多数单眼皮都看起来非常昏睡眼” 或 “单眼皮没精神”

我以为答案里已经解释,但是明显还要说的更直接一些。。。

请问你读到了 关于 现在亚洲整容工业的广告用的词汇和形容脸面的偏见,就是跟Millard当时用的词汇一模一样?那个白人认为 东方人的眼睛 就是没有精神、冷漠、被动的,然后你目前说的话 和 你接触到推荐你去整容的广告的词语 就是 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样貌偏见一模一样。这不是一个巧合。

所有你见过的广告,就是设计的让 手术前的人 故意无精打采、半睁开眼睛、图片调色灯光寒冷,让手术后的人 故意睁开眼睛、面部有丰富表情、图片调色灯光温暖。

可以想象到,如果我们故意找照片让双眼皮的人无精打采,然后故意找单眼皮非常集中注意力的表情,我们完全可以编另一种180度逆反的故事:“双眼皮让人感觉懒惰无力,单眼皮让人感觉精神集中。”

我也不是卖什么手术的,但是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如果有人投巨资做广告,完全可以要同一个人演两个表情角色,给双眼皮状态最差的灯光和图片处理(当手术前照片),给单眼皮状态最好的灯光和图片处理(当手术后照片),说服人“单眼皮更好一些,让人的外观更精神一些,你要付钱把你自己切成一个单眼皮”。

如果有几十年无数个这种样的广告攻击一个文化,你能否想象到那个文化流行的言论就会是:“填满眼皮才能看上去有精神?要不就像刚睡醒无精打采的充满皱纹的眼皮。” 或者 “注意力分散的人的眼睛是圆的、瞳孔放大的;细眼睛的、瞳孔集中的样貌 显示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干净精神、人生目标清楚。”(任何你可以想象到的 “听起来有点接近现实但是仔细想是瞎编” 的说法 都会在这个社会里泛滥。)

只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力,加上巨资+长时间推广,你重复一个东西一万次,最终总会有人相信。

电视家8.0电视直播软件

电视版电视家官网下载

看直播的电视家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