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江苏居首 上海跌出前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江苏居首 上海跌出前三 更新时间:2010-1-14 13:59:55   刚刚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研究显示,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上年的排名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广东和北京综合排名与上年持平,分列二、三位。 据了解,该课题研究10年来,北京与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以前一直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第一名”的位置上轮流坐庄,广东、江苏和浙江长期作为第二集团,去年江苏跃升至第一位。

由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资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日前出炉。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省由2008年的排名第4上升到第1名的位置,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上海市的综合排名则由2008年的第1名下降到2009年的第4名;广东省和北京市的综合排名与2008年持平,分别位列第2名和第3名,二者的综合效用值非常接近。

“2009年的报告显示,由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轮流坐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第一名’的格局被打破。”该报告的总协调组织人、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向时代周报指出。

江苏:技术创新是关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借鉴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的经验,重点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方面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我们的出发点是为衡量每个省市的创新能力建立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这面镜子,各个地域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而且能够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柳教授对记者道出了当年做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初衷。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上升主要是因为两点十分的突出。一是,江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在全国领先。二是,江苏的创新环境有很大的改善。”柳卸林教授强调,其中第一点是关键。

据江苏省科技厅资料显示,2009年江苏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年增幅超过30%,2009年达到5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而且,全省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也以年均45%的增速快速增长。仅2009年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占工业的份额达23%,比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近年来江苏省一直都是如此。以2007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的《报告》里,江苏省在企业创新能力下属的诸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中均位居全国第1名。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教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江苏省在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名列前茅是必然的。因为江苏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特别注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江苏省GDP总量达到了2.5万多亿,而这其中制造业的贡献超过1.7万亿人民币,这不仅意味着江苏有能力在企业创新能力投入方面更多,而且也要求江苏省在产业的调整过程中追求创新。更何况,目前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主要考察的就是制造业。”

在引进先进制造业方面,比较近的一件事例是2009年11月17日投资5400万美元,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飞利浦医疗影像中国基地项目在园区正式签约落户苏州。据介绍,飞利浦医疗影像中国基地代表飞利浦成像业务最高水平,将主要生产计算机断层扫描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X射线设备等。

创新环境的改善同样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早在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50条政策,其中有近30条都与企业创新相关,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江苏省还对13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并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重大研发机构进行资助,首期一次性资助都在1000万-2000万元以上。

一些地方政府同样重视创新环境的改善。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宗传宏副处长就提到,沪通铁路大桥的设想提出来之后,南通的战略地位提升得很快,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50%的速度稳步递增。同期,扬州、泰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增幅明显。

上海:“腾笼换鸟”带来阵痛?

与江苏形成鲜明对比,向来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在综合指标排名上首次跌出前三。自2001年首次颁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以来,上海一直名列三甲。在2008年的《报告》中,甚至位列第一。

柳卸林教授指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排名的下降是上海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创新环境方面看,2009年上海市的综合指标排名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话用户数增长率、公路拥有量、每万人平均公路拥有量、四种交通方式的旅客吞吐量、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进出口差额增长率、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教育的投资增长率、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增长率、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评价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评价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等这些指标均在全国排在25位之后,这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不符。

在创新绩效方面,2009年上海市综合指标排名第3位。其中所有增长类指标的排名均比较靠后,且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下降较快,上海市发展已现“后劲不足”的疲态,其他省市正在缩小与它的差距。

柳卸林教授指出,制造业“空心化”和“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是上海落后的主要原因。所谓制造业城市空心化即是因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空间有限、地价猛涨,造成制造业人力和资金负担过重,从而不得不从城市中心地带外迁。

在外迁浪潮中,世界500强企业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也难以“幸免”。2006年2月,该集团下属的工厂外迁。据了解,上海纺织下属的一些工厂在江苏大丰市经济开发区内重新安家。“这次外迁主要动因是2010年将要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但更重要的内在原因则是上海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压力。”一些分析人士指出。

柳卸林教授对记者指出,“一些传统产业的外迁导致了上海产业的空心化。对此,如果要提升上海的区域创新能力就需要在服务业、新兴产业上投入更多。但是,从世界范围看,目前中国在服务业、新兴产业上的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产业升级有一个过程,上海、北京等城市正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可是,这些城市还没有比较有竞争力的服务性企业。这客观导致了这些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宗传宏副处长也对此表示认同:“2008年以来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向外迁移趋势明显也说明了这一点。在金融危机下,‘腾笼换鸟’的调整思路客观上也加剧了上海区域创新能力的下降。”

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技术水平低、产能落后、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实现产业升级转移。这一调整思路被称为“腾笼换鸟”。

“总体说来,‘腾笼换鸟’的思路没有错,但短期内会导致该区域创新能力下降。这里面还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即上海市不少经济规划是早就制定好了的,而且还是依照原来的产业结构制定的,如此一来就难保产业升级的完成。”宗传宏进一步解释道。

上海区域创新能力的下滑趋势会否持续?学者们对此分歧较大。

柳卸林教授认为原来以大城市为载体的区域创新模式在中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因此在他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沪等大城市在排名上可能还会被江苏、广东等地超出。相反的,诸如江苏、广东不仅企业家资源丰富,而且为制造业提供的施展空间远超于原来的大城市模式。

然而,不少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宗传宏认为,对于上海来说,“腾笼换鸟”的过程的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痛苦过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会促使上海下定决心以创新为目标,力图从传统的投资导向型经济向以知识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上海正在走‘集成创新’模式,力图做到产、学、研一体发展,而不仅仅集中在制造业方面。一旦在服务业上有很大的突破形成新的创新体系,先进的制造业重新落户,那么,上海还是非常有可能重回榜首的。”郁鸿胜教授对时代周报指出。

光学影像

影象测量仪

影像测量软件

3d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