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创新为资本市场注入可持续动能
以政策创新为资本市场注入可持续动能
上周五,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3200点失而复得,深成指涨幅接近1%。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两市合计成交1.12万亿元,较上一个交易日减少约0.4万亿元。
券商板块虽最近三个交易日出现回调,但此前走势强劲。公开数据显示,6月份38家券商营收同比增41.5%,净利润同比增73.1%。尤其在7月6~9日连续四日两市成交额超过1.5万亿元,市场情绪持续升温,也引发了“快牛慢牛”“结构牛”及其可持续性等问题的争论。在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关系波谲云诡的环境下,外部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成为国内股市的最大风险变量。
在此背景下,需要前瞻研判未来经济社会转型方向并顺势而为进行相应的政策创新,以政策组合拳为疫情倒逼之下蓬勃生长的新经济赋能护航,形成新技术体系支撑下“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拉动新供给”的良性循环,进而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注入可持续的价值动能并防范大起大落的风险,才是问题的关键。
“新基建”带来新动能
短期来看,今年流动性将持续保持合理充裕,全社会无风险利率下行,国内居民资产配置结构逐步从房地产向资本市场转换,加上舒兰、北京等城市疫情快速得到控制,这都为资本市场回暖提供了流动性和信心支持。
中期来看,监管层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个总目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决心进一步彰显,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抓住多层次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安排,畅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渠道。目前,科创板已实现平稳运行;创业板注册制及再融资、并购、持续监管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业已启动;新三板精选层亮相有望月底实现;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等。资本市场对新经济的支撑度持续优化提升,新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反哺作用也进一步强化。
长期来看,以5G、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引擎的新一轮集成式技术创新周期渐行渐近,以新技术革命带动新一轮商业革命和社会发展浪潮前景可期,能否以政策创新强化引领和赋能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关键。
2020年以来,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方面政策红利不断。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于今年4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作为推动落实《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联合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以“新基建”为引擎,以“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计划为抓手,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操作层面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措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针对产业数字化进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有的放矢,聚合社会多方力量,起到了提振信心的效果。
7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以及铁路客货站场经营开发、移动互联网服务、快递物流等业务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交通领域民营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一实施意见是面向未来“泛在智联”时代经济发展新态势、新规律做的一种前瞻性政策引导。
今年以来“新基建”成为热议的关键词,但“新基建”并非横空出世独自发力,新老基建有效融合,以“数智化”为传统基础设施赋能推动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才是根本。
新个体经济顺应新形势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
与存量转型相比,拓展增量创新空间无疑是效率更高的一种做法,因为新业态新模式往往跟消费端联系更为密切,而当前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创”的特征,创新活力和可持续性更强。
上述文件公布后,“新个体经济”引发坊间热议。在笔者看来,“新个体经济”是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平台型”“共享型”经济形态崛起牵引就业形态变革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它打破了以“公司+雇员”作为微观生产主体单元的模式,以“平台+个人”灵活结合的方式为新业态、新就业开启了更多新可能,其主要特征是以平台的技术赋能、流量赋能和场景赋能等为基础,通过后台赋能能力为前端的个体化、个性化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整体支撑下,产业边界逐渐消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溢出效应不断增加,在一个有效的主业支点上有可能低成本衍生出若干副线,推动这些副线商业化、产业化,使之与主业形成有效协同,这种“副业创新”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如果能以深刻的市场洞察和用户洞察捕捉住自身主业平台上的副业延展和创新空间,也能够有效放大自身主业价值和个体社会价值,达到多赢。
无论“六稳”抑或“六保”,就业都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近期出台的系列文件为新生态人群进入就业创业市场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一些传统不被视为正式职业的岗位得到正名和认可,将大大提升这些领域就业人员的积极性与职业归属感。未来社会形态会打破以“单位”为依托的模式,朝向更为灵活、更富创造活力的方向发展。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政策创新需要充分预估预判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风险点,形成相应预案。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社会生产关键要素资源和资本市场跨机构、跨业态、跨市场风险外溢速度加快的新特征,需要探索数据驱动的智慧监管模式,打破机构间数据壁垒对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穿透和关联分析,强化技术共治力度。政策操作实践也宜试点先行,避免简单的“一刀切”或拔苗助长式做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