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何时走出再融资怪圈
银行业何时走出再融资怪圈
银行业何时走出再融资怪圈 更新时间:2011-5-3 11:40:51 提到谁最能赚钱,人们立刻会想到银行;提到谁最能圈钱,人们同样会想到银行。一季报显示,在盈利大增的同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却普遍下滑,为什么巨额融资仍让银行感到还差钱?银行何时能走出融资资本金仍不足再融资的怪圈? 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 共推约3723亿融资计划 上市银行一季度报告的悉数披露,再次显示出其惊人的盈利能力,但是资本充足率的普遍下降使得银行业的再融资暗潮开始涌动。 据16家上市银行一季度报告显示,除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没有披露相关资本充足率情况外,其余13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下降0.5个百分点至11.77%,农业银行则跌破银监会规定的11.5%监管红线至11.4%,其余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滑幅度也在0.2%以上。 因此,半数以上的上市银行年初开始就提出了不同形式的融资计划,以补充资本金。近期,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上市银行相继发布不同形式的再融资计划,共同目的均在于筹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降低负债成本,补充资本金。 据记者粗略估算,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融资股、次级债、可转债等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高达3723亿元。另据市场人士估计,加上正在进行的城商行IPO计划,预计今年银行业再融资规模到达5000亿元,与去年不相上下。银行业在经历了去年的天量再融资以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市银行的融资规模不会太大,但现在看来,融资冲动仍然难掩。 银行陷入融资“怪圈” 时势所逼还是竞争需要? 一面是赚钱能力惊人,一面是资本金不足再融资,上市银行仿佛陷入了融资“怪圈”。部分银行一季报中提到,一季度资本充足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根据银监会1月颁布信用卡新规,将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纳入到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口径中。 究其原因,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外部原因是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部分中型商业银行面临补充资本的压力,抛出再融资计划也是时势所逼;但内部原因也不可忽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渐激烈,自身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的速度过快或者加权风险加剧也是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原因。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银监会的四大监管新工具将于近期出台,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去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0次“提存”及4次“加息”,加之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使商业银行顿感资本压力加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兵指出,去年上市银行再融资潮,是在过去两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信贷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随着今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基于贷款规模增长而造成的资本金消耗将有所减少。相应的,监管层新的监管标准及风险资本计提方式有可能会造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 本轮融资多发债 投资者无须担心 不少投资者担忧,巨额的融资计划不仅会对整个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股指形成压力,同时也会摊薄现有的股东权益,而定向增发可能会对股价造成压力,使得银行的股价长期被低估。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面临严格的监管标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亟待提高,再融资也是必然。在去年银行已经天量融资的情况下,此次密集再融资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不小冲击。不过,此次多家银行都选择金融债的融资方式、或在异地发债,相较于去年直接的股权配股融资影响小很多。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金融债将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扩大和稳定负债来源的重要工具,主动管理型负债占比将逐渐增大。随着居民投资工具的多元化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存款难度和波动性加大,发行金融债可以扩大负债来源、减小负债波动性。 所以,对于银行的再融资投资者无须太过担心。许文兵则强调,商业银行要发展必然要消耗资本金,而且上市银行的分红率在上市公司中也是比较高的,所以银行再融资并不是不负责任的圈钱。 专家观点: 改变盈利模式 完善风险评估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多位专家都认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即通过融资补充资本并非长久之计。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表示,国内商业银行以净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信贷投放井喷会让银行系统的资本金补充变成一个无止境的融资过程。只有彻底摆脱过度依赖信贷的增长模式,才能根本缓解银行融资饥渴的问题。 “与其一味批评国内银行再融资,不如抓紧建立对银行资本使用效率、风险管理水平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程度更有效的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综合看,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进行再融资,银行确是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曾撰文表示。 许文兵则从更现实的角度指出,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消耗较小,而对净利润的提升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优化业务结构。 商报记者 闫瑾 孟凡霞/文 韩玮/制表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