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实习编辑 刘嘉魁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银行理财迎来转型关键期,被业内视为重磅炸弹的理财产品估值法切换也日渐明晰。无论是监管政策还是会计准则,均进一步收紧曾经摊余成本法遗留的口子。多重力量推动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28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也将迎来真正的净值时代。

如今转型过渡期收官在即,接下来银行理财的产品形态、资产配置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估值方法切换对市场及投资者的影响如何?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理财估值方式调整

产品净值波动加剧

银行理财是当前规模最大的资管子行业。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以来,打破刚兑的硬性要求促使银行理财加速净值化转型。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随着转型过渡期收官在即,净值型产品规模稳步上升,占比达86.5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

此前,为稳妥推进资管业务整改规范工作,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在经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记者注意到,从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来看,部分银行的净值化转型进度已经超过了90%,更有银行已经完成了存量理财业务整改。例如,杭州银行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达到96.68%;上海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95.78%;长沙银行净值型产品余额较年初增长40.39%、占比达到96%;南京银行存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已经全部清零,净值型产品占比100%。

万亿银行理财市场开启转型已三年有余,然而,部分投资者此前似乎并未真切感受到这一变革对自身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从持有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来看,要么毫无波动,要么基本呈现一条斜向上的平滑直线,并未体现出净值型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应有的收益率波动。

事实上,除了市场影响之外,会计上的计量方法也是影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1年8月,有关理财产品摊余成本法受到监管限制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随后,财政部在9月30日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资产管理产品的会计处理,将严格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 9),这意味着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将从摊余成本法切换至市值法,诸多定开型理财产品承接的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不能再用摊余成本计量。

简单来说,摊余成本法是将未来持有到期的预期收益提前平均分摊到每个计息日,资产配置之初就已经确定;市值法则是按照底层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定价,跟随市场变动而变动。因此,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投资回报相对稳定,市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其净值走势将随市场行情变动。

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要求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不过,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同年7月,相关产品估值方法补充和过渡安排出台——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管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时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这是过渡期内监管给银行使用“摊余成本法”留的口子,而为了迎合消费者传统稳健的投资需求,不少银行借助“体外资产池”,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维持了理财产品表面上的净值稳定,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对产品净值波动的影响,被市场称为“伪净值”产品,并且这也是一些银行或理财子公司用以“冲规模”的利器。

随着估值方式切换,将修正收益率曲线形态,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不再如往常那般“平滑”,因估值切换释放前期浮盈,产品净值可能出现明显跃升,呈现陡峭化。以某大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一款投资期限182天(6个月滚续)固收类产品为例,转折点在10月28日,当日净值为1.0280,较前一日大幅飚升32个BP,而此前净值变动大多在0~3个BP,单日升幅之大,自该产品发行以来前所未有。

资产配置更加规范

加剧债市信用分层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对于摊余成本法使用进一步收紧,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祉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无法使用摊余成本法对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波动较大的底层资产进行估值,短期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增大。而市值法能够更加精准地体现理财产品的实时市场价值,产品净值和实际价值能够高度匹配。从中长期来看,理财产品净值将更加准确地体现投资标的的市场公允价值,理财产品规范性提高。

债券是银行理财的主要投资标的,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类资产20.45万亿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3.16万亿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1.10万亿元。

“短期内,市值法应用会对债券市场产生流动性冲击。由于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无法通过合同现金流测试,2022年开始这类资本工具将统一采用市值法估值,其净值波动将充分暴露,目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在短期内将面临一部分赎回压力;中长期内,由于低等级信用债、私募债等资本工具相对波动较大,将难以继续吸引以稳健为主要风格的银行理财产品对其投资,银行理财将转向追逐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等高信用资本工具,加剧债券市场主体信用分层。”陈祉屹表示。

估值方式切换也将使得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资产配置上更加规范。

“市值法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原本被掩盖的风险充分显现,包括资金在期限、风险等方面的配置状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错配和风险错配等问题。此外,对于那些估值困难的非标准化资产,商业银行的需求将明显降低,转而更多着眼于标准化资产,理财产品标准化资产比例将提高。”陈祉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银行需要尽快提升估值能力,增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市场投研能力,加快建立中长期产品体系,可通过拉长产品投资期限,平滑产品净值波动。

底层资产质量决定产品风险

投资者应综合考量投资决策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尾声,转型方向逐渐明晰,理财产品发行热度回升,发行量有所上涨。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益标准联合发布的理财市场指数报告显示,11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上升7.16点至38.57点。

收益率方面,11月全国银行理财收益环比上升6BP至3.46%。从价格指数来看,11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环比上升1.37点至82.86点,与理财平均收益变动趋势一致。

银行理财的受众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且风险偏好较低。广大投资者更加关心的问题在于理财估值调整是否意味着产品风险变大?以及今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余雅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银行理财估值调整后,产品的净值波动将会真实体现市场变化情况,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投资者风险变大。产品的风险是由底层资产的质量直接决定的,只要产品底层资产质量达标,则风险不会因为估值法变化而增大,相反,由市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可反映出产品的真实风险。

另外,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应更多关注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需求,具体可衡量产品的风险类型、风险等级、开放类型等要素,判断是否符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及流动性偏好。除此之外,可通过产品的夏普比率、区间收益及波动率等指标,衡量产品的风险及收益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

bitget怎样下载

bitget官方注册网址

bitget官方app新版本

Bitget法币交易有手续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