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创业航空工业从白手起家长成参天大树-陕飞公司结构框架
1958到2018,几代航空人,筚路蓝缕,薪火传承,创新超越,不忘初心,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体系完备、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发、从封闭的军工企业到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企业的蜕变和跨越。
60年沧桑磨砺,经历三次创业的蜕变,中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基地成长到了最好的年华。
2016年7月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鲲鹏”运20(网友昵称“胖妞”)正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列装,航空工业用奇迹般的研制速度,将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胖妞”的出生地阎良。
阎良,这个历史上曾因商鞅变法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小镇,解放后,建成了新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基地。运20、轰6K、空警2000等我军现役主力机型等都是从这里诞生,轰6系列、运7系列、“飞豹”系列飞机、“新舟”系列民用飞机等型号家族不断发展和完善。60年前,荆山塬下这片曾经一片荒芜的土地,60年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谱系完备、军民融合的中国大中型飞机“摇篮”。
从传统军工到现代企业
1958年,一群怀着航空报国初心的创业者在古城西安东北方向的一个偏僻小镇汇集成建设大军,创建了一七二厂,也就是航空工业西飞的前身。60年来,航空工业在大中型飞机研制领域经历了“三次创业”。
建厂初期的一七二厂(今航空工业西飞)厂房
第一次创业是一段漫长初创和摸索时期,这一阶段,在物质和精神上,奠定了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基地的基础;第二次创业是从本世纪初到2012年,这是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航空工业培育了市场经济意识,公司得到快速发展。这两次创业,航空工业完成了从传统军工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嬗变。第三次创业是从2012年至今,航空工业在大中型飞机研制领域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前两次创业,历时50多年。这期间,航空工业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我国国防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海战巡、东海警巡、绕岛巡航、远海演兵轰6K飞机成为备受崇尚的“明星战机”
1968年,轰6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轰炸机研制的空白;1970年,运7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涡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的空白;1974年,运8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中型多用途运输机研制的空白;198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飞豹”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制型号……这一系列从无到有的产品,为我国航空工业建立全面的大中型飞机的自主研制搭建了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同时也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飞豹”战机
这期间,我国在民用飞机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运7飞机设计定型”。时隔一年多,1984年1月,运7飞机第0202架移交上海民航管理局,正式出售给民航,1986年正式投入客运。到1998年10月,投入运营的120架运7飞机在国内外航线上累计安全飞行60万小时、61万次起落。运7飞机的成功研制和运营,为我国之后自主研制民用客机积累了技术和经验。
运7飞机与运20飞机
这期间,加快了对外合作的步伐,走出去,请进来,在把国产飞机送出国门的同时,在转包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从1980年开始,承担波音公司的来料加工,至今逐步成为波音、空客等国际巨头的一级供应商,转包生产,使航空工业有了更多接触和学习国际成熟经验的机会。与此同时,国产民机也成功走出国门。2005年,两架“新舟”60飞机出口津巴布韦,成功打开中国自主品牌客机飞往世界的大门。随后实现了对赞比亚、刚果(布)、老挝、印尼、尼泊尔、菲律宾、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的成功销售。截至2017年底,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新舟”系列飞机已经交付了100多架,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18个国家,在近300条航线上平稳运营,飞行小时超过43万,起落超过40万,给当地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舟”系列飞机运营在世界四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西飞国际成功上市,此后数次增发、注入并更名为中航飞机,成为我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军工业务整体上市公司。资本助力,使得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拥有了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基础建设能力的条件,迅速形成了军民机研发、国外转包部组件装配以及飞机总装集成等完整的制造体系。2009年12月,航空工业收购奥地利FACC公司91.25%的股份。这是中国企业在中欧地区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也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企业。航空工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完善。
空客A319/A320机翼项目是航空工业目前最大的国际转包项目
第二次创业期间,航空工业积极推进规模扩张,开拓多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进军民协同发展,积极拓展新业务,寻找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7年,作为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中坚力量的航空工业西飞在全行业率先突破年产值100亿元大关。
50多年里,航空工业慢慢地摸索出一条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自主研制生产之路,并搭建了集军机、民机、国际合作、投资以及非航产业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构架。第一次创业,航空人怀揣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打造了担当、责任、奉献、勤奋的精神底色,第二次创业,航空工业从一个封闭的军工企业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过转包生产、通过民机以及非航产品的市场洗礼,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意识。
这一切,为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基地的后来发展奠定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基础。
从规模到质量
第三次创业开始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这次被媒体称作“洗筋伐髓、脱胎换骨”的创业,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国家发展需要,也是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更是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自身的发展需要。
同一时期,在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日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如火如荼,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快孕育,航空工业改革持续推进。2013年1月,航空工业西飞、航空工业陕飞、航空工业起落架、航空工业制动的核心优势力量整合,组建了国内首家飞机业务板块。以运20飞机为代表的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进入关键时期,航空工业面临航空装备跨代发展、制造技术加快升级、经营管理提质增效、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四重考验。
改革,甚至是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次以“智慧”为关键词的变革分为三个层面:智慧管理、智慧运营、智能制造。而这一切变革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智慧管理的核心是实施组织变革,缩短管理链条。2016年,本着战略导向、扁平化、专业化、精益化和规范化五大原则,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实施了“生产单位扁平化”改革,历史上存在了20多年的“总厂”这个层级永远消失了,原有的“公司-总厂-分厂”三级管理体系变革为“公司—专业厂”两级管理体系,原有的56个厂被整合成18个专业厂,全部以专业功能命名,一个月完成换番。2017年实施了职能部门改革,职能部门由34个减少为18个,部门内设机构由113个减少为94个。2018年,变革将继续推进,工段将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更具执行力的精益单元,按照计划将在2019年年底完成。
在规范公司顶层治理的过程中,航空工业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将国企党建优势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管理体系,并通过系列文化创新活动和员工素养提升举措,进一步塑造形成国有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全面聚焦合规经营效能提升工作,以“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架构信息链、嵌入责任链”为指导,规范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系统建立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体系,使公司不断向现代化企业方向迈进。
《党员干部必知的360条》便携读本的印发获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在智慧运营方面,以AOS为抓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次第铺开。业务流程框架构建、制度重构和IT架构,是开展体系治理的三大核心工程。从2015年3月起,新的运营管理体系开始搭建,经过持续的完善,发布了包括政策要求、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在内的运营管理体系架构V2.0,将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系统搭建了包括战略、运营、管理与支持等三类业务的流程框架,构建并完善了包含18个业务模块,共计89个业务域的业务体系框架,并通过模块业务与组织机构对照,对应到各业务单位,确保目前的主要业务完全涵盖在流程框架内。与此同时,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运营、提高运营效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了与业务流程框架对接的制度重构工作。将进度、质量、成本等要素贯穿于整体业务流程,以关键价值链端对端流程为主线规范流程,编制作业指导书及执行表单,确保流程落地。用了3年的时间,延续60年的内部工作机制被全部梳理了一遍,2018年3月底,通过废止历史文件和制度重构,一个基于AOS体系框架、覆盖全业务领域、与各类各层级业务流程对接的规章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经营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的变革与大运的研制密不可分。大运不仅仅是“大”,大运的研制带来的变化是体系性的:流程、管理方式、文化等等,一切都需要重构。5年来,以运20等新研型号为抓手,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实现总装全过程数字化、精益化、智能化,快响中心、生产管控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大客数字化装配系统完成建设调试,精益加工中心生产线建成投产,多个专业厂完成MES/DNC建设并投入应用。这一系列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能力建设成就,将航空智能制造网络快速由点连线并扩大至面,逐步推向从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工厂到智能生产运营服务体系的立体贯通。
改革有阵痛,但回望这5年来的发展成绩,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这5年,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实现了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发展的转变。2016年,航空工业西飞年产值突破200亿元,2017年,产值稳定的同时,利润增加了1亿元。
5年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实现重大跨越。2013年1月26日,运20首飞成功。仅仅3年半的时间,2016年7月6日,运20正式交付部队,如此快的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航空工业大型飞机研制史上都是第一次。从研制到批产,3年半的时间,运20就完成了从一架飞机到一个型号的成功。运20的首飞成功及列装部队,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200吨级大型飞机的国家,同时标志着我军战略运输力量和体系作战能力实现跨代提升、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关键制造技术实现集群式突破。除此之外,其他一系列新研型号飞机的相继问世,在为加速我军装备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航空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势能。
军民融合取得新进展。“新舟”系列飞机构建了完整的国际化产业体系,实现了“新舟”60向“新舟”600的升级并保持持续的交付,完成产业布局。“新舟”700飞机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在“新舟”700飞机市场销售工作启动初期,就与11家启动用户签订了185架订单。“新舟”飞机系列化也收获颇丰。
重要的是,一系列制度重建、流程再造,使企业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老大文化、熟人文化、鸵鸟文化渐渐少了,积极进取、创新变革、勇于担当的文化浓厚了,员工对充满了信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阎良,在我国国防装备建设的战略中,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基地,只有在运20成功之后,才是完整的,名副其实的。航空工业的改革如火如荼,改革成绩也可圈可点,但中国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的第三次创业才刚刚开始,需要保持足够的创业热情和危机意识。
在未来的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聚焦主业、创新驱动、价值创造、提质增效”,近年来,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依托“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架构信息链、嵌入责任链”的四链融合思想,全面构建以价值为导向、流程为标准、IT为支撑、责任为保证的新型运营管理体系,建立“项目抓总、业务支撑、体系保障”的业务运行模式,大力推进精益工厂建设,企业运营管理迸发新动能、形成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航空工业也提出了建设世界航空强国的“两步走”战略,航空人也通过全价值链的认识,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部署更加清晰了。
未来,航空工业将紧紧围绕“大”和“强”做文章,发挥“大”的优势,巩固“强”的基础,不忘航空报国初心,增强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完善军机、民机、工业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布局,推动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做好当下,谋划长远,居安思危,突破创新。真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60年历史,不仅仅航空工业西飞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的成长历程。她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几代航空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浓缩着中国航空工业强军、强国、创新的光荣与梦想。
1958年5月8日,航空工业西飞在阎良白手起家,6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来源:航空工业西飞 中国航空报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