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盛:从国有资产运营转变为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大盛投资有限公司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2)袁东明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盛或国盛集团)成立于2007年,由盛融和大盛两家国有投资公司合并。成立以来,上海国盛一直承担了对划入企业的管理、推动国企改革、处置不良资产和投资战略新兴产业等功能。目前,上海国盛正在从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向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转变,逐步剥离实业资产,仅持有股权资产,实行国有股权的管理和运营。截至2015年6月末,国盛集团总资产近400亿元,净资产240亿元。
上海国盛起始于国有资产运营
上海市最初设立国盛集团,定位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要求其立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挥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国资重大产业投资平台和国资市场化融资平台的功能。首先,国盛集团以出资人身份管理划入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推进国企重组。国盛集团积极推动城建集团向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转型,助推上海医药国际化发展,帮助棱光实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划入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先后完成了长江计算机集团重组、上海蔬菜集团与光明食品集团联合重组、上海地产集团入主耀皮玻璃等多项国企改革。其次,国盛集团投资战略新兴产业,助推上海产业优化升级。国盛集团作为上海市的出资主体,先后参股中国商用飞机、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中航民用航空电子等重大产业项目。此外,国盛集团还参股联合、浦东、仲盛、国智等四家融资担保公司和盛虔、古贤、真金等股权投资基金项目。第三,国盛集团通过公开市场发债和资产变现等市场化手段进行融资。如2014年,公司共盘活变现资产74亿元,2015年公司在境内发行规模最大的可交换公司债券,融资规模50亿元。
上海国盛正在转变为国有资本流动平台
2014年以来,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改革部署,上海国盛和上海国际变身为国资流动平台,具体承担“两主体一通道”的职能,即国有资本运作主体、国有企业持股主体和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通道,其中上海国盛以持有产业集团股权为主,上海国际以持有金融机构股权为主。作为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国盛集团将通过股权划转、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置换、借壳上市、上市公司增减持等多种市场化方式,实现股权流动,筹集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形成资金流动和布局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置换剥离经营性实业资产。作为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国盛集团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置换剥离控股及直接参与经营的企业。公司先后完成了长江计算机集团、蔬菜集团的重组剥离和建材集团向上海地产集团划转,注销盛融、大盛、东展三家投资公司,清理一批亏损和壳体企业,共计转出及清理下属企业92家,分流人员1万余人。
二是划转产业集团上市公司股权。2014年以来,公司先后划入了上海国资委持有的纺织集团49%的股权、建工集团持有的上海建工29%的股权、交运集团持有的交运股份21%的股权、城建集团持有的隧道股份20%多的股权、上海华谊持有的华谊集团27.6%的股权及光明集团和上海电气旗下上市公司部分股权,为下一步进行国有股权管理和运营奠定基础。
三是推动市属产业集团整体上市。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后,将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划转到上海国盛,由上海国盛运营。在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决策机制上,上海市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市国资委、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及平台公司的负责人任委员,投资决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资委,整体上市方案由国盛集团等平台公司的资本运营委员会研究提出,交投资决策委员会办公室,最后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完成决策。
四是实现股权进退流动,筹集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划转产业集团上市公司股权后,上海国盛将通过市场发债和与其他市属现金流充足的企业股权置换等方式变现,收益一部分上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部分投入到新兴产业,最终完成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目标。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