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北太过特殊,我们整整用了一期(《

上海国际社区的兴衰(古北篇)

》)。第二期我们将盘点剩下的几个区域。

第二代-联洋、碧云

中央提出开发浦东是1984年,然而直到1992年才正式落地,同年10月11日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正式成立。

1997年,浦东引入了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为了给该厂技术人员、中高管提供住所,当局规划了新的国际社区——碧云。

通用来自美国,我们便派了考察团赴美,研究他们的居住方式。

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普遍自驾出行、家里孩子多,所以大面积别墅就成了碧云的主体。

时间紧任务重,在房子建好前碧云的配套就已落地,而且几乎都面向欧美居民:

为了他们子女读书,一口气建设了平和双语、协和双语、德威学校;

浦东医疗本来就薄弱,果断引入和睦家医院;

更能体现国际氛围的是,碧云建设了全中国第一个社区型橄榄球场、两所教堂、浦东第一家家乐福。

这些涉外配套,已经领先古北,产品上更是比古北一期进行了升级。

比如碧云晓园,首次使用全大理石外立面。而且整体以大户型别墅为主,国内居民踮踮脚也够不到了。

所以碧云居民中,外籍占比一度超过90%!

当然这里指的是碧云别墅、碧云花园等小区组成的核心区,后来开发的世茂湖滨、维诗凯亚就主要面向国内客户。

同期联洋开始动工。

联洋与碧云的区别是,完全以高层住宅为主,小区品质也略逊一筹。

虽说也给了集中式配套,整体定位也略低于碧云,且不具有浓厚的国际氛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碧云面向的是外企高管,联洋更多的是面向工薪以及国内客群。

所以联洋项目上市时,单价比碧云要便宜不少。

碧云的世茂湖滨花园开盘时价格高达2.6万/平,此时联洋仅1.4万/平。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联洋逆风翻盘,现在联洋二手单价是碧云的1.2倍。

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与古北类似:外籍居民渐渐的离开,却没有太多国人接手。

面积太大了,岂是一般人接得住的。

而联洋不同,这里以高层住宅为主,中小套型居多,总价可控。

地处内环,又有双学区加持,天然的适合中产客群。

更重要的是,联洋的密度高,项目容积率普遍在2-3之间,天安花园更是高达3.27。

高容积率保证了人口密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活配套。

碧云密度极低,核心区其实仅1000户左右,很难自然形成社区商业。

欧美人士习惯了自驾的生活,配套少一些无所谓,国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

中国式保姆,需要一周买菜七次,碧云的劣势就凸显出来。

其实放眼上海,低密度社区价格涨幅鲜有能跑赢大盘的。

客群主体是中产,他们需要吃喝拉撒睡,没有足够的居住密度、没有完整的生活配套,很难把他们留住。

顶级客群又向市区回流,大平层成为新宠,别墅就被冷落。

第三代-新江湾城

浦东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初具规模后,上海吸收外资已经完成从0到1。

此后依旧有不少外企落户上海,2018年还有特斯拉这样的重大项目落地,不过已经由质变转为量变,没有单独配建住宅的必要。

而且此后的上海更加开放,国际友人遍布各处,

再也没能形成新的国际社区。

不过国际社区的概念却没有在民众脑海中消失,提起这几个字大家依旧会联想到:高品质、高攀不起。

这不正是最好的营销词汇吗?

所以此后但凡是一个全新片区,都要冠以“国际”二字,比如新江湾城。

新江湾片区原先是军用机场,废弃后杂草丛生,后来地面沉降,形成了“生态湿地”。

由于一直在军方手中,这片空地一直按着没开发。

与此同时,虹口杨浦人口不断膨胀,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建成了工人新村、工厂等等。

1998年后进入商品房时代,徐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纷纷搬到徐家汇甚至闵行,这里有大片商品房;

普陀居民有万里、长寿路等大片可开发区域;长宁沿着苏州河也在不断开发。

唯独杨浦,再向外拓展就到长江了,

大家有强烈的改善需求无法释放。

总不能举家搬到长宁天山去吧。

后来五角场划入副中心,却整体以商办为主,住宅项目极少。

此时新江湾城由军方交给杨浦区,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终于有大片空地可以盖房子搬新家了。

所以设计之初,新江湾解决的就是当地居民的改善居住需求,与国际不沾边。

但是开发商不想错过“国际社区”的热度,新江湾国际社区的说法还是传播开来。

后来被质疑国际社区没有国际居民时,开发商给了一个完美的答复:

国际社区的意思是,具有国际居住品质的社区。

只能说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新江湾的主要配套也是面向国内高端客群,诸如具有中国特色的上音实验学校、复旦科技园小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悠方商场。

新江湾的问题是,没有给中产客群留余地,直接定位高端居住区。

特别能体会当局心情:终于有一大片空地可卖,一定得大赚一笔。

定位有多高呢?

2007年仁恒在新江湾城拿地,楼板价高达2万元/平米,全市咋舌。

那一年,上海市成交均价刚破1万,内环准豪宅新湖明珠城售价刚破2万,静安区新房也才3万元/平米。

新江湾城出道就要超过老静安。

当然房子不愁卖,经过几轮房价暴涨后杨浦居民身价不低,需求又压抑了这么久。

而且还有宝山、虹口居民助阵,房子出来依旧卖得掉。

当时有不少群众不理解新江湾的爆火,那里那么荒,没有配套,距离又远,凭什么卖这么贵。

其实是大家没得选,如果你就生活在周边,想找一个高品质小区,除了新江湾还能去哪?

所以当地居民不喜欢被新江湾被否定,这里就像自己孩子一样,再笨再傻也不能脱离母子关系啊。

第四代-森兰、唐镇

最能体现“国际社区”价值的,是森兰。

森兰这个名字2008年开始出现,2009年才开始广泛宣传。

2008年仁恒在森兰拿地,楼板价仅7400元/平方米。

2009年初金地未未来、中冶尚城刚开盘时,都说自己是高行项目,也并未打出森兰国际社区的旗号。

当时报价偏保守,中冶尚城11000元/平米,金地未未来13000元/平米。

2009年中旬森兰的概念开始铺天盖地,房价瞬间起飞。

5月份,金地未未来提价到17000元;9月份,中冶尚城一口气提到19000元。

这过山车式的心情,现在的购房者是体会不到了。

比房价涨幅更夸张的是地价。

同年9月,仁恒再次在森兰拿地,楼板价高达16128元/平方米。

一年时间,翻了一倍都不止。

这其中有市场因素,全市都在躁动,不过更多的是“国际社区”四个字的贡献。

其实翻一下规划,无非是一大片绿地、两所重点小学、几个商办项目。

当然这里更加没有国际元素,即使地处外高桥、金桥之间,即使面对大量的外资企业。

浦东向北开发,一直以张杨路为主轴,证大家园开发完成后,跨过赵家沟理所当然。

跨过这条沟就是森兰。

所以这里只是城市化的自然扩展,能在当地引起轰动的,无非还是低密度、高品质小区,较好的把握了金杨、外高桥居民的改善需求。

与此同时,浦东继续向东扩张,跨过外环来到唐镇。

当时的唐镇定位远比现在要高,在森兰重点建设高层住宅之前,唐镇选择了低密度别墅。

2005年前后,唐镇一口气建设了金爵别墅、棕榈泉花园别墅、白金瀚宫、圣马丽诺桥语四大项目。

谓之东方世纪国际社区。

2011年,唐镇代表性豪宅绿城玉兰花园开盘,300平大平层报价6万。

当时上海均价才2万多。

烈火烹油,盛极一时,此后唐镇开始遭到雪藏,浦东的重点精力给了森兰。

没办法,韭菜没那么多了,先让森兰割完吧。

直到2015年,仁恒东郊花园上市,唐镇开启了新的时代。

此时限墅令已经出台,唐镇也没底气继续走顶级路线,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中产。

其实不仅唐镇,2015年后全上海已经没有多少豪宅,这时再打国际社区的旗号的确有些过分了。

2018年唐镇仍有项目上市,套均总价600-700万,有这样的国际社区吗?

红极一时的“国际社区“概念渐渐的落下帷幕。

国际社区的反思

如上所述,国际社区的地位其实是一路走低,由名副其实到“强行解释”到失去勇气。

背后有市场原因,也有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地位变动的影响。

回过头来看,国际社区更多的是城市扩张的需要:避免无序扩张,当局给不少区域进行了统一规划。

古北、联洋、碧云尚处于内环时代,新江湾跨出中环,唐镇更是跨出外环。

每个片区,在同级地段中都是相当优质的地段。

内中环间,除了滨江,古北、碧云的地位很难被撼动。

这是因为内中环开发时期,古北、碧云、联洋统一规划,保证了社区定位。

为了维持定位,ZF给了这些社区最优质的资源,从而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客群。

内中环其他地段更像是无序扩张,长宁天山自由发展,落后古北;杨东北蔡自由开发,落后联洋碧云。

后来的森兰、新江湾,领先上海中外环地段;唐镇则领跑外环。

这样的优势是不可逆的,所以二手房市场选择这些优质地段合理。

不过在片区开发时期,概念盛行,溢价颇高,当时入手不见得是最好选择。

所以古北跑输徐家汇,新江湾业主也被套了很长时间。

- 环二文章合辑 -

上海国际社区的兴衰(古北篇)|安亭这样的远郊,未来还会有机会吗?| 黄浦区,依旧是上海“第一富人区”|嘉定是不是不行了? |人口拐点到来,楼市就要崩盘?| 四川北路的没落,给了我们区域选择的标准 |中山公园,会不会由盛转衰?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本文版权归“环线房产咨询”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进专属粉丝群

一对一深度分析

请加下方客服小姐姐微信

欧大师断桥铝合金门窗订制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代理

欧大师门窗